标签:
佛学合掌恭敬礼佛功德杂谈 |
分类: 04归依三宝 |
若有众生。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一者得胜福报。二者生于上族。三者得胜妙色。四者得胜妙声。五者得胜妙盖。六者得胜妙辩。七者得胜妙信。八者得胜妙戒。九者得胜妙多闻。十者得胜妙智。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11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四里面有这样一段赞叹信根: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譬如一切世间中,而有随意妙宝珠。
以后我们有机会分享华严经的时候再来详细看看。
11.8
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四:
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对于通途法门来说,修行没有戒律,那就没有办法正道。
对于我们修净土法门来说,因为阿弥陀佛的弘深大愿,降低了标准,你只要信愿行具足,即便持戒做得不是很好,也可以往生极乐。这个是摄取中下根性的众生,避免把他们吓跑了。
对于追求上进的,那就可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逐渐持戒,这样有助于往生,可以提高往生的品位。
对于净土法门来说,持戒这个问题,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应当懂得观机逗教:
a
b
c
d
11.
当年的阿难尊者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祖说过的所有佛法,阿难尊者都能背诵出来。就跟录音机一样。
佛祖在世的时候,在正法时代,这都不算什么稀奇事。
到了像法时代,每天能背诵上万字经文的,就只有少数高僧能做到了。
比如著名的鸠摩罗什大师:
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
出自高僧传。
鸠摩罗什大师,7岁出家,每天背诵32000字经文。
到了现在这个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那就更差了。
坚持每天看32000字经文的都很难找到几个。更不用说背诵了。
而且呢,很多人有个误区,多闻只是为了写论文啊,或者跟别人吹牛啊,或者是跟别人辩论要争个胜负啊,或者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学识,只是做一个书虫,却不愿意实际修行,这个是很可惜的。
以前介绍过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三当中的偈子: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我们精进群的师兄,都不要去做那种说食数宝的书呆子。
如果大家没有坚持念佛持咒,求生极乐,那我们也就不会有每天中午的分享。
因为你听不进去,即便勉强听到一点,往往也是作用有限,搞不好还会误导别人。
11.10
佛法就是要大家都得到智慧,智慧能够让大家度过生死苦海,到达殊胜的彼岸。
对于精进群的师兄来说,你能够依从祖师大德的开示,信愿坚固,精进修行,一门深入,求生极乐,那就是一种殊胜微妙的智慧。这个智慧一定可以让你到达彼岸。
以上就是恭敬合掌的10种功德。你在三宝面前,能够恭敬合掌,那就恭喜你,有了这10种功德。
有些人说,这么容易的事情就能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不信啊。
没办法,你没有这个信根,自然是难以置信的,所以久远劫以来都在流转生死,不能出离。
对于这样的人,也只能慢慢来,那你可以这样想:我对三宝恭敬合掌,又不用什么损失,不妨试试看,万一有用呢,那就捡到宝了啊。
这种人属于疑结深重,一下子很难深信,你对他要求太高,那就把他吓跑了。
他这样试试,虽然以后也会有怀疑的果报,但是呢,至少也在三宝田里种了一点善根。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首迦长者。于如来所。得净信心。
尔时首迦。头面礼佛。作如是言。我今请佛。往舍婆提城。到我父所。忉提长者家。愿令我父及一切众生。长夜安乐。尔时世尊。为利益故。默然受请。尔时首迦。闻佛所说。心大欢喜。顶礼而退。
当时,佛祖说完法之后,首迦长者,当时就得了净信心。也就是清净的信心。没有任何掺杂怀疑。
当时,首迦长者,头面礼佛,说:我现在请佛祖去舍婆提城,也就是舍卫城,到我父亲忉提长者的家里,也就是请求供养佛祖和圣贤弟子。希望让我父亲和一切众生都能长夜安乐。
当时,佛祖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就默许了。
当时,首迦长者,内心非常欢喜,顶礼佛祖,然后退下了。
这部经我们来简单看看译者的情况:
隋洋川郡守瞿昙法智
时又有优婆塞。姓瞿昙氏。名达磨般若。隋言法智。父名般若流支。备详余传。智本中天国人。流滞东川遂向华俗。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高齐之季为昭玄都。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僧职转任俗官。再授洋州洋川郡守。隋氏受禅。梵牒即来。有敕召还使掌翻译。法智妙善方言。执本自传。不劳度语。译业报差别经等。成都沙门释智铉。笔受文词铨序义体。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见隋代经录。
这位译者是一位居士,姓瞿昙,也就是跟佛祖一个姓,名字叫做达磨般若,达摩是音译,意思就是法,般若简单翻译为智,叫做法智。
父亲叫做般若流支,意思叫做智希。
法智本来是中天国人,世代都是做译经师。
后来齐国被灭了之后,法智被迫还俗,做了俗世的官员,后来当了洋川郡守。
到了隋朝的时候,又召他主管翻译梵文佛经。
法智精通发文,拿着梵文本子就能够翻译,翻译了业报差别经等佛经。
大家了解一下译经师的情况,知道佛经来之不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
当年清凉国师解释华严经的时候,先列了10个方面的简介,被称为十门释经,或者叫做华严十门。
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适合太复杂,可以慢慢增加。
以后我们在分享每一部佛经的时候,也可以先说说译经师的故事。
经文出自:乾隆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