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佛经中说的定业

(2014-07-18 09:00:00)
标签:

佛学

定业

罪报

带业往生

净土

分类: 11净土释疑

问:佛在经上说定业不可转,但在很多经上又说念佛念消无量业,当做何解?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解释起来,要注意因人说法,否则容易误导别人。

末学从几个层面来解释一下:

什么叫做定业?

定业能不能转?

念佛能不能消业?

念佛能不能转定业?

       1、 什么叫做定业?

我们依据

小乘论 第1267部

成实论二十卷

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故不故品第九十七

业有二种。定报不定报。

定报业者。若多若少必当受报。

不定业者可令都尽。

业报有很多种分法,从受报是否确定的角度来说,有两种业:

确定要受报的业,叫做定业,也可以叫做定报业;

不确定是否要受报的业,叫做不定业,也可以叫做不定报业;

定报业,那么或多或少都要受一些果报;

不定业,如果你用合适的方法,可以让这个业报消尽,不必受报。

问曰。云何名定报业。何等是不定报业。答曰。经中说五逆罪是定报业。

有人问:那些事情是定业呢?那些是不定业呢?

答:经中说的五逆罪,这个是定业。

什么叫做五逆罪呢?

有一部经:

小乘单译经 第0709部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卷
西晋释法炬译

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是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

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

如是五不救罪。若有男女施行此事者。必入地狱不疑。

经文说,有五种重罪,如果有人犯了,一定会下地狱啊。

杀害父亲

杀害母亲

害阿罗汉

破坏僧团和合,意思就是破坏僧众团结,挑拨离间

在佛祖面前生起恶意。你看看,连起一个恶的念头都已经是五逆重罪了,那些毁坏塔寺佛像的,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属于定业。

问曰。但五逆罪是定报业。更有余耶。

     答曰。余业中亦有定报分。但不可得示。或以事重故有定报。

有人问:这五逆是定业,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定业呢?

答:其他的业里面,也可能有定业的成分。这个没有办法说尽。大体上来说,如果这个事情很严重,那么就会有定报。

简单理解,如果你做的这个事情后果非常严重,影响非常恶劣,那么这个业报就很沉重,就很难转,相当于你一定要受这个果报的。

如于佛及佛弟子。若供养若轻毁。或以心重故有定报。

如人以深厚缠杀害虫蚁。重于杀人。如是等余业亦有定报。

比方说,对于佛祖或者佛弟子,有些人非常诚心的供养,有些人非常轻蔑的诋毁,因为他们的心重,所以也会有定报。

再比如,有人用很恶毒心用很恶毒的手段,残杀虫蚁,那么这个罪有可能比杀人还要重。这些业当中也会有一些定报。

定业的意思,我们简单理解就是:有些事情,你做得太过,一定会受到果报。这个叫做定业。

这个是成实论的解释。

我们再来看看

大乘涅槃部 第0109部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

第三十一卷有这样一段经文:

业有二种,定以不定。

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

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业有两种:定业,不定业。

定业的定有两个含义:1 要受的果报是确定的;2 受果报的时机是确定的
     有些定业是果报确定,但是时间不定,机缘到了,就会受果报。

受报的时间有三种情况:

现受,就是这辈子就受报了,

生受,就是下辈子就受报了,

后受,就是若干世以后才受报。

如果你定心去做善业或者恶业,做了之后,非常欢喜,或者发誓愿意供养三宝,这些都是定业。

定业原则上是一个中性词,可以是善的定业,也可以是恶的定业。

比如法华经上面说: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这个就是善的定业,你在寺庙里面,哪怕是散乱心念了一声南无佛,那你都已经造下了成佛的定业。

有人说,念南无阿弥陀佛行不行?当然可以。

有人说,那是不是我这辈子就成佛呢?

就不是了,你这个定业,可能要若干世之后才能成熟受报。

如果你修净土法门,精进修行,下辈子可以去极乐世界,修到等觉菩萨,然后再下一世就可以成佛了。

这个是定业的定义。

定业能不能转?

这个问题呢,就要认真对待了。搞不好就容易误导别人。

对于普通人,你就要告诉他,定业不能转,所以啊,千万不要干坏事啊,如果初学的时候,做不到诸恶莫作,那至少你也先不要做大的坏事啊。

比如说白起,坑杀四十万俘虏,这个坏事太大,所以他下地狱是定业。

对于修禅很久的人,如果整天执着于自己的定业不能转,以至于自己不能轻装上阵,不能觉悟,这种人,六祖惠能大师有其他的开示,这个开示,不是普通人去学的,你没到那个层次,勉强去学,甚至不分对象到处去说,那就是误人误己。这个开示,以后我们分享六祖坛经的时候再说。

对于我们修净土法门,也有一些人,担心自己的定业不能转,担心自己不能往生极乐,以至于不能信心坚固,不能一门深入,对于这种人,我们就应当告诉他,定业虽然不能消尽,但是有机会转轻,也就是重报轻受。

这个观点,我们来看看大般涅槃经和成实论是怎么说的。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

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

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善根深厚,信心坚定不移,所以通过如法修行,能够让重业变成轻业;

那些愚痴的人,他也很深厚,什么深厚呢?不善根深厚,也就是常说的刚强难伏,这样的人,就能让轻业转成重业。

你看看,你的处理方法不同,结局就不同。

从这个道理上来说,一切业都可以说是不定的。

我们打个简单的比方吧:

就好比有人干了坏事,犯了死罪,判为死刑,很快就要被枪毙了。

但是呢,他在行刑之前,有了极为突出的贡献,于是被判为死缓,然后又被判为无期,然后又被判为有期。这个可以理解为重报轻受了。

就好比有人开车的时候跟别人发生了轻微的刮蹭,本来是件小事情,但是呢,这个人盛气凌人,咄咄逼人,把对方打得很惨,在打斗过程中,把别人打死了。这个就是小事变成大事了。

成实论说:

问曰。若五逆罪可令薄者。何故不能使都尽耶。

答曰。此罪法尔。不可都尽。如须陀洹虽至懈怠不到八生。又五逆罪以坚重故不可都尽。如王法中有重罪者。可得令轻不可全舍。

有人问:五逆罪的罪报如果能够变轻,为什么不能直接消尽,不用受报呢?

答:这个规则就是这样,不能消尽。就好比初果圣人,虽然最懈怠也只要七世就能证道,但是五逆罪因为太沉重,所以不能完全消尽免除报应。就好比王法当中,犯了重罪的人,可以让他轻受,但是不能一点惩罚都没有。

今天就说到这,3和4这两点,下次有机会再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