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说学佛之后厌倦了世间,产生了希望出家的念头,这个念头应该怎么样看待呢?
2、对于精进修行的师兄来说,家人会担心这样继续下去,以后会不会出家呢?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印光大师是怎么看待第1个问题的。
印光大师先说说大家对出家的误解,很多人以为出家就是无所事事了,以为出家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文钞续编卷上•复杨树枝居士书四(民国二十年),这封信是印光大师回复杨树枝居士的,对方估计是想出家。
现今邮政大通,在处之经,皆可请致,天下知识,均可请教,何必出家方能修行乎?须知今日出家,反不若在家居士之有益。
印光大师说啊:现在邮政很方便了,对佛经有什么疑问,很容易向天下的善知识请教,何必一定要出家才能修行呢?
你要知道,现在出家,反而不如在家居士修行更加方便呢。
这个信是民国二十年,也就是1931年写的,大家要留意这个大环境,然后看看现在和当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以法弱魔强,恶徒邪党,常怀欺僧夺产之心。
印光大师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了,法弱魔强,那些坏人,经常惦记着欺负出家人,抢夺信众捐献的庙产。
若处山林寂静之处,则小人竟为夺数升米,几件衣,几圆钱,而行打杀,其危险非古昔所有。
在那些偏僻的小地方,很多小人为了几升米,几件衣服,几块钱的事情,而杀人放火,打打杀杀,古时候可未必有这样严峻的事情啊。你看看那个年代,人命不值钱得很呢。
即在城市,亦难免无人事往还。谁能一事不为,安受供养乎?
即便是在城市里面出家,那也难免有人事应酬,谁能够什么事都不做,就那样安心受大众供养呢?
光以无能之人,在普陀二十余年,只以随众吃饭而已。自民七(1918年)蔚如印《文钞》以来,亦是终日为人忙。
印光大师自谦,说自己在普陀山法雨寺住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个吃干饭的而已。
自从1918年有人把印光大师的书信集结成册,印刷流通之后,印光大师就更加忙于应酬了。
这里我们注意一个小细节,印光大师生于1861年,1940年圆寂,1918年的时候,印光大师57岁。
也就是说,印光大师在57岁左右的时候,他的思想才被人广泛接受并且传播。之后在这个大师的名誉下,弘法了大约22年左右。
如果有人希望日后有机会弘法的话,首先要学习印光大师这份耐性,要耐得住寂寞。21岁出家,57岁的时候,也就是出家36年之后,才成为大师。
你不要说我出家都十年了,怎么还没有名扬天下啊,怎么还没有人供养我啊?那就麻烦了。出家不是为了名闻利养呢。
汝意谓出家便一无所事乎?不知出家,若撑持道场,宏扬佛法,其事更多。
印光大师说:你以为出家之后就啥事都不用干了?你出家之后如果要主持道场,弘扬佛法,那操心的事情多了去了啊。
即作自了汉,而所须衣食,总须经营,日食三餐,当必料理。
即便你出家不为弘扬佛法,只为自己解脱,那你至少要解决自己的穿衣吃饭问题才行啊。
若不修持,尚多闲暇,若勤修持,则忙无已时。
如果你不修行,那就或许有很多闲暇时间,如果你精进修行,那只怕也是没有什么空闲的了。
再看第二封信,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是写给另外一位卓智立居士的。
人各有所应尽之分,当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决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尽分于易处,何能尽分于难处?
印光大师说:一个人应当尽自己的本分,要有自知之明,素位而行的意思就是要在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不要好高骛远。如果超过自己的本分去做事,如果你不是经天纬地的杰出人才,通常都很难真正受益。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在容易的地方都不能尽本分,又怎么会在困难的地方做出成绩呢?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家一事,语其易则易于反掌。但穿一件大领,就是和尚。
出家这个事情,说容易那是易如反掌,在现在这个局势,你愿意穿上袈裟就是和尚了。
这里我们特别提醒一下:有些话,大师说得,我们说不得。很简单,博士导师批评不太用功的博士可以,我们做为幼儿园的学生,却没有这个资格去批评不用功的博士了。
而此种混光阴败佛门之和尚,多半将来在三途中过活。欲得为人,恐万中亦难得一二。
印光大师说:那些混日子给佛祖脸上抹黑的和尚,以后多半都要堕三恶道啊,要想再世为人,那是万中无一啊。
若要做顶天履地,上弘下化之和尚,则难于登天矣。
如果你要做一个顶天立地,弘法利生的大和尚,那是难于登天啊。
你在家里的时候,连这个小家的责任都没有尽到,又凭什么能够出家证果,普度众生呢?
只缘汝当做一出家,则百事不挂怀,不知出家之事,比在家更多。
你以为一出家,就百事不管了,逍遥快活了,其实你不知道出家之后,事情比你在家还要更多呢。
汝欲清闲自在,逍遥快乐,则决不能做好僧!
如果你只图清闲自在,只图自己逍遥快活,那你绝对成不了一个好僧人啊。
以弃捨父母妻子,则成大罪矣。光是出家僧,深知其利弊,故为汝详言之。
因为你舍弃父母妻子出家,却只顾自己逍遥快活,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是很大的罪过啊。
印光大师说自己是出家人,深切的知道其中的利弊,所以给你详细解释啊。
有人说,那虚云长老不是也舍弃了父母和妻子,跑去出家了吗?
如果你有虚云长老这个根性,那你出家也是佛门之幸。
既然你拿虚云长老说事,虚云长老做的事情很多了,就拿其中一件来说,虚云长老花2-3年时间,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以报道父母养育之恩,你先问问自己,这个事情你能否做到呢?
若遇爱收徒弟之坏和尚,则便骗汝为他作徒弟,你就拉倒了也。且安本分修净土法门,令汝父母妻子同作莲邦眷属,则其利大矣。
印光大师说:如果你遇到一些喜欢收徒弟的坏和尚,就会骗你去做他的徒弟呢,你还是拉倒吧。你就本本分分的修净土法门,让你的父母妻子以后都能去极乐世界享福,那不是更好吗?
再说第3封信:增广文钞卷二•与谢融脱居士书
阁下年已过四十,天姿非上等。欲研穷经藏,参访知识。恐有法门无量,光阴不多,纵欲钻研,措手不及之叹。又现今虽有知识,而僧多滥污,同行乏人(同行,名为内护,能互相磋磨,挟持进道)。若向上之志一衰,则懒惰懈怠随之,而不复振矣。
印光大师说:您已经四十多岁了,又不是天资过人,如果希望深入经藏,遍访明师,一方面法门太多,时间却不多,只怕你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了啊。
另外现在虽然有善知识,但是出家人良莠不齐,缺少内护善知识,这个内护就是你的同学同修了。
假如你的求道之心一但衰退下来,懒惰懈怠就随之而来,以后你就一蹶不振了。
又现今法弱魔强,欲护持佛法,在俗则易,在僧则难。阁下若能严持五戒,专念弥陀。克己复礼,言行相应。然后广行化导,普利群伦。不可居师位而自高,不可受钱财而自益。在家为一家演说,对众为大众详陈。则人皆仰其德而信从其言。
现在法弱魔强,如果你真的希望护持佛法,那么你在俗世反而容易,出家做这个事情反而比较难。
如果您能够严持五戒,专念佛号,严于律己,慈悲待人,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把自己做好,然后再教导别人。
你教导别人的时候,也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而高高在上,也不要受人钱财而满足私欲。
你在家里的时候,就为家人引导,在大众中,如果有机会,就为大众解说,那么这样大家就会敬仰你的德行,并且相信依从你所说的道理啊。
这个就是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这里我们顺便说一下:群内的师兄以后如果有机会弘扬佛法,记住千万不要用佛法来谋取私利。
如果哪天我们的精进群说入群必须要交钱,共修也必须要交钱,那你就赶紧退出好了。
今出家受戒者,亦先三皈,次五戒,次十戒,次具戒,次菩萨戒。但古之受戒者,是发心为了生死。今之受戒者,多是为充大僧而图体面。得戒之言,从未措怀。
现在出家受戒,也是按照三归依、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这个次序来的。不过呢,古时候的人去受戒,是发心了脱生死,现在的人去受戒,很多是为了冒充高僧大德,图个虚名,受戒时的誓言,却从来没有真正放在心上。
故外方之蟒流子、下流坯,无不皆是受过三坛大戒之僧。
那些混入佛门的下流胚子,那也都是受过三坛大戒的呢。
此其弊由于清世祖罢试僧、免度牒。与近世之为师者贪名利、喜眷属之所致也。
这个弊端都是因为顺治皇帝当年罢除僧人的考试度牒制度,降低了门槛,现在很多人又贪图名闻利养所导致的啊。
前面的3封信,印光大师劝说大家,不要贪图逍遥清闲而出家。
简单来说:
1、出家如果为众生,事情很多,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么轻松的
2、出家如果只为自己逍遥快活,那么就是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抛弃亲人,只为自己快活,罪过也不小
3、好不容易出家了,结果遇到邪师了,那你就麻烦了
从这里来看,一般人还是在家老老实实修行比较稳当一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