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诵持大悲咒应修十种心

(2013-07-19 10:49:39)
标签:

大悲咒

文化

分类: 15大悲神咒

修持大悲咒,七个诀窍是具体手段,十种心则是指导思想。如果指导思想有误,修道可能就会南辕北辙了。
大悲咒的十种心,相信绝大多数师兄都听过,但是未必所有人都认真思考过,今天我们分享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对这十种心多思考,然后逐渐落实在修行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好的与菩萨感应道交。
心心相印才容易感应道交。
再次强调:这十种心,只能用于衡量自己,不能用于衡量其他人。

 

下面讲第一种心:大慈悲心
慈悲心大家都不陌生,也可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慈悲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例如常说虎毒不食子,即便凶恶的老虎,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也有慈悲心。
大悲咒的全名叫做: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我们诵大悲咒,慈悲心就不能仅限于小小的,要大大的。否则就变成小悲咒了
那么怎么样才叫大慈悲心呢?
大的意思是范围大,对象广。
有些人的慈悲心仅限于自己,例如一旦看到自己生病,慈悲心就发了,哎呀,这个人好可怜了,赶紧吃点好的补补身子,炖只鸡吃吃。
只针对自己的慈悲心,我们通常叫做自私。
有些人的慈悲心扩大到了家人,家里人有困难,自己尽心尽力关怀帮助。这个慈悲心又大了一点。
有些人的慈悲心扩大到亲朋好友,
有些人的慈悲心扩大到了国家民族,例如雅安地震,很多人出钱出力去帮助素不相识的灾区人民。
有些人的慈悲心仅限于自己喜欢的人,
有些人的慈悲心扩大到自己的怨亲债主甚至仇敌。
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大慈悲心。
例如雅安地震之后,很多人与灾区人民素不相识,无亲无故,但是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这可以粗浅的理解为无缘大慈。
看到灾区人民遭受痛苦,感同身受,有切肤之痛,这可以粗浅的理解为同体大悲。
所以第一种心叫做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我们不妨逐渐扩大心胸,从一己私利之中走出来,慢慢的扩到到家人、亲朋好友、国家民族、世界人民、全体众生,以后到了极乐世界修行之后,甚至能把大慈悲心扩展到魔王,怜悯他们,希望他们也能早成正果。
万事开头难,第一步很重要: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大慈悲心。可惜,这一步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走完。

第二步:逐渐象孝顺父母一样对待他人。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对父母的大慈悲心扩展到其他人身上。这点相当不简单。

第二步也是我们要讲的
第二种心:平等心

有些人说平等心,我知道,就是看所有人都一样。我都不理他们。例如有些国家也是这样,对待父母跟对待路人一样,都不理睬,老人晚年凄凉。

平等心包括3层含义:
1.对待周围的人都一样
2.对待周围的人跟对待自己一样
3.对待所有众生跟对待自己一样

所以没有第一种大慈悲心,单独来看第二种平等心,往往就会走偏了。
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对待父母,要比对待自己更好。
2.对待他人,跟对待父母一样。
3. 对待动物,可能做不到跟父母一样平等,但是至少做到不杀生。

这是前2种心:
1.大慈悲心
2.平等心

有些人沿着这两种心前进一段之后,可能会生出一种功德心:我以平等布施,功德无量啊。这时候需要学习
第三种心:无为心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妨精进修行,去到极乐世界,早日看到万物的真相。
    当年达摩祖师点化梁武帝,说他所做诸般,毫无功德,其实也是希望梁武帝以无为心来对待功德,不要骄傲,不要贪著。踏踏实实的做就是了,不要到处张扬。
例如有些人去救灾,去了之后就说,怎么搞的,我都来了大半天了,怎么没有记者来访问我呢?
这种就不是无为心了。
没有无为心,就容易染着杂念。
所以我们要学习
第四种心:无染着心

一般人染着什么呢?
染着贪嗔痴。
染着酒色财气。
染着财色名食睡。
我们以无为心去修行,无为故无求,无求故无染。
例如救灾,我们不能怀着一种贪心去救灾,不能是为了出名去救灾、不能是为了他人赞扬而救灾。同样,我们也不能怀着一种嗔心去救灾,不能老是指责他人为什么不去救灾。
修大悲咒,就要让自己从染缸中脱离出来,逐渐洗掉各种坏习气,远离染着心,这样才能更好的收到效果。
这是前4种心
1. 大慈悲心
2. 平等心
3. 无为心
4. 无染着心

下面我们讲
第五种心:空观心

什么叫空观心呢?看上去好像跟无为心有点类似啊
无为心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与功德,空观心是让我们不光要看淡功德,也要看淡屈辱;不光看淡快乐,还要看淡苦难。
例如去救灾,有人会说表扬你,有人会辱骂你,说你是作秀。
我们怎么办呢?是不是听到别人表扬就开心,听到别人辱骂就愤怒呢?
普通人都是这样干的。
我们学了空观心,就不要这样做了。所谓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诸法皆空,八风不动。
人家称赞你也是空的;
人家耻笑你也是空的;
人家诽谤你也是空的;
人家恭维你也是空的。
你依然是你,不修行依然要轮回;
赚钱了也是空的,死了也带不走;
亏钱了也是空的,财富本来就是一个数字;
苦难也是空的,所有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快乐也是空的,短暂的快乐后面总是有痛苦相随。
有了空观心,我们知道要修行才能解脱,知道要修行,就要有恭敬心。
对谁恭敬呢?
恭敬佛祖:为我们指明前进的道路;
恭敬菩萨:为我们修行提供帮助;
恭敬父母:为我们提供种福田的机会;
恭敬仇敌:为我们提供修忍辱的机会。
例如我们去救灾,应当如何对待灾区人民呢?应当恭敬的对待他们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为你提供了布施的机会。

以上是前6种心:
1. 大慈悲心
2. 平等心
3. 无为心
4. 无染着心
5. 空观心
6. 恭敬心

下面看看
第七种心:卑下心

举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人去救灾,结果一地纸屑。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只愿意做惊天动地的壮举,维护灾区卫生这种事情不愿意做。
扫地太卑下,不愿意;扫厕所太卑下,不愿意;做饭太卑下,不愿意;洗碗擦桌子太卑下,不愿意。
谁愿意呢?菩萨愿意。
我们修大悲咒,就要有卑下心,有利他人的事情都可以尝试去做。
把众生都看做菩萨,供得高高的;把自己看作凡夫,放的低低的;救灾是这样,平常也是这样; 在家也是这样,在公共场合也是这样; 生活是这样,工作也是这样; 慈颜笑对诸众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有了卑下心,第8种心就有机会了:

第八种心:无杂乱心

心不杂乱,才更容易成就,昨天讲的诵持大悲咒第7个诀窍就是:制心一处更莫异缘。

心不杂乱有2种情况:
1.特定环境下,心不杂乱
2.任何环境下,心不杂乱

有人说,我在庙里的时候,那个心感觉很清静,不杂乱。
有人说,没人打扰我的时候,心不杂乱。
有人说,我打坐的时候,心比较清静,洗马桶的时候心很烦躁。
我们的目标是在任何环境下,心都不杂乱,这样我们诵大悲咒效果会更好。
当然这个目标只是一个目标而已,是帮助我们修行的一个手段,需要长期的修行才能逐渐达到,初学不必强求。
我们短期难以做到无杂乱心,怎么办呢?
增加念佛持咒数量?
很简单,循序渐进不强求。
先把数量提上去,例如有些师兄已经每日2000的诵大悲咒,他的乱心自然会比没有诵咒的时候要来得少一些;一遍大悲咒几十秒,哪怕能有1秒心能清静,乘以2000,一天就有2000秒是清静的了。
等到你已经习惯于每天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念大悲咒之后,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减少数量的情况下,逐渐尝试让自己有1句比较清静、有2句比较清静......有1遍比较清静、有2遍比较清静,逐渐的就能功夫成片。
就好像某个体操动作很难,怎么办呢?
先分解,把每个分解小动作练熟,然后再逐渐串起来,这样就有机会顺利完成整个动作了。如果有人说必须每次都完成整个动作,否则就不练,这样的人可能永远也学不会这个动作。天才除外。

1.大慈悲心
2.平等心
3.无为心
4.无染着心
5.空观心
6.恭敬心
7.卑下心
8.无杂乱心

第九心:无见取心

无见取心这个比较难,我们简单说说,详细的大家留到极乐世界再学吧。
见取心,就是执着于自己的知见。
    有些人会说,这个是某某大师告诉我的,我信他。
有些人会说,这个是某某经书上写的,我坚信不移。
    见取心也分2个层次来讲
1. 不正见
2. 不了义见

第一种占大部分情况。很多知见并不正确,但是利用人性的贪婪、恐惧等弱点,让很多人误信。这种情况在楞严经五十阴魔中有不少,以后有机会可以分享。
第二种比较复杂一点,我们举例子说明吧。
就好像物理学中的牛顿定律,在低速的情况下是正确的,在光速下是错误的。
我们在中学物理中,限于知识不够,只能先把牛顿定律当作正确的去学习。这个也是没有问题的。
就好像佛祖当年说法,根据听众的根性,有选择性按次序说一些内容,先说的适合当时听众的根性,但是未必是圆满的。所以在大涅盘经中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我们修行,最低要求要树立正见,要能判断哪些是魔说,
然后愿意进一步的话,可以尝试分别哪些是了义说,哪些是不了义说,这个可以留到极乐世界学习。
有人会说了,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那么我们是不是把了义经也要舍了?
这个说法比较愚痴。
佛法如渡船,过河不需舟。
问题是你还在河这边呢,还没过河呢,现在就舍了,怎么过河呢?
我们修行,就好像要过好几道河,最后才能到彼岸成佛。在过不同的河时,根据我们自身的能力不同,我们可能需要不同的工具来帮助我们过河。这些工具中,适合过第一道河的,未必依然适合过第二道河。适合张三的工具,未必一定适合李四。这个道理要明白才行。
例如就拿禅宗和净土宗来说。都是很好的。
区别在于禅宗适合天才,净土宗适合所有人。
自己选择合适自己的路去走,没有能力的情况下,不要勉强为别人指路。我们群内欢迎对净土宗有兴趣的师兄一同共修,对禅宗有兴趣的师兄可以另外找合适的群体。
我们虽然不修禅宗,但是不诋毁禅宗。修自己的净土,让有兴趣的人修禅宗去吧。他们万一走歪了,目前我们也没有能力救他们,等以后去了极乐世界,你再回来救他吧。
再比方:对于念佛号和诵大悲咒,都是很好的。喜欢念佛号的就念佛号,我们不会拉你诵大悲咒;喜欢诵大悲咒的就诵大悲咒,我们不会拉你去念佛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
【大般涅槃经二十六卷】中有个例子很有说服力:
当年佛祖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曾用数息观教弟子甲,用白骨观教弟子乙。结果二人学了多年均未成功,于是心生邪见,说佛法不灵。
佛祖知道之后,呵责舍利弗,说他不善教化,不会观机逗教。为什么呢?
弟子甲前世是洗衣工,弟子乙前世是铁匠,二人根性不同
佛祖说啊,弟子甲以前经常洗衣服,经常接触脏东西,你教他白骨观,就容易成就;
弟子乙以前经常打铁,经常重复,你教他数息,就容易成就啊。
所以我们没有能力用一种法去教化所有根性的人。
那怎么办呢?
1. 我们不知道所有人,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为自己选择合适的法门这是最低要求。
2. 我们避免强行向所有人宣扬佛教的某个特定法门,尽量有针对性,针对某个特定群体中大部分人的根性,有感而发,这样才容易产生共鸣。
3. 我们不拉人入群,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的根性,我们说明我们的修行方法,吸引有相同根性的人自然加入。

最后我们来看看
第十种心:无上菩提心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正觉果。
这个菩提心可不容易发,我们可以先埋下一颗菩提心的种子,经常浇水施肥,精心照料,争取让他早日发芽。
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看看这个菩提心的标准吧:
舍利弗尊者是阿罗汉,属于声闻乘中最高的果位了。听了佛祖宣扬菩萨行之后,舍利弗尊者也发菩提心,也想行菩萨道。这一发心不得了,考验就来了。有一天,尊者遇到一个人在路上痛哭求助。尊者问他:有什么可以帮到你啊?
对方说:家人重病,需要活人的眼睛做药才能治好,可哪个活人愿意把自己的眼睛送人呢?
舍利弗尊者一想,我要行菩萨道,布施波罗蜜啊,把自己舍不得的东西布施给有需要的人,那是菩萨道。于是忍痛挖了左眼给对方,说:拿去治病吧。
谁知对方接过去,把尊者的眼睛扔到地上,吧唧一脚就踩碎了,说:你这个人啊,怎么搞的,也不问清楚,我要的是右眼,左眼有什么用啊。
舍利弗尊者一听,心里凉了半截,我这左眼给你已经很难得了,你不但不领情,还要骂我,我这右眼再给你的话,我就变瞎子了,这个菩萨道我还是行不了啊,于是菩提心就退转了。
发无上菩提心,行无上菩萨道,修万行波罗蜜,这个难度太高,不作为这辈子的目标吧。
我们不妨先埋下这个种子,经常浇水施肥,期望到了极乐世界之后,能够早日发芽。

1. 大慈悲心
2. 平等心
3. 无为心
4. 无染着心
5. 空观心
6. 恭敬心
7. 卑下心
8. 无杂乱心
9. 无见取心
10. 无上菩提心
以上十种心是我们修持大悲咒应当了解的,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思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同时结合昨天的7个诀窍,这样修行,就会更容易从中受益。
如法修行,不光能往生极乐,提高品位,现世也会获得更殊胜的修行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