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依三宝你真的明白了吗?

(2013-03-27 14:12:59)
标签:

三归

五戒

归依三宝

十善

八关斋戒

分类: 04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你真的明白了吗?

  读者对象:

 

面向: 未闻佛法的朋友: 从未听过佛法,只见寺庙佛塔、烧香拜佛、吃斋念经等表象。

面向: 闻法不信的朋友: 下士闻道大笑之。听过或看过至少一部佛经,比如心经,但是无法相信。

面向: 未发正信的朋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相信佛法,也有修行,但是未能正信,于烦恼中易生退转。

面向: 正信修行的朋友: 上士闻道勤行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何者正信?谓知诸法不生不灭本性寂静,常能亲近正行之人,不应作法终不造作心离散乱听受正法不见彼说不见我听,勤修正行疾得神通,有所堪能化有情类,而终不见我有神通能化有情彼受我化

  本文缘起:

有位师兄信佛之后,精进持咒,感应很多,有一天提了一个问题:“我妈妈已经帮我去寺庙归依了,说归依证已经都拿到了,这样算归依么?我觉得这个不算呀?”

由于网络上有很多相关材料,众说纷纭,让初学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本文依据大藏经,从以下6个方面简单介绍归依三宝的相关内容,希望能让有缘人受益。

1 什么是归依三宝

2 为何要归依三宝

3 怎样去归依三宝

4 归依必须持戒吗

5 归依后如何修行

6 归依的常见问题

  正文内容:

隋朝智者大师人称东土小释迦,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中说到:佛法以此三归为本。哪三归呢?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由此可见归依三宝的重要性。

1 什么是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是什么意思呢?祖师大德针对众生不同根性,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智者大师、六祖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智者大师的解释是比较对机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智者大师是怎么说的。

归依佛: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自觉觉他觉圆满,所以称之为佛,所谓三觉圆,万德备,故名佛。赞佛偈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归的意思是回头归来,从以前追随邪师回头,归来跟随正师,所以叫归。依的意思是依靠,依靠心灵觉悟,才能出六道轮回,脱三界生死。所以经书上说:归依佛,以后永远不再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了。

归依法:法的是可以依据的准则。圣人给我们讲述的教理,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所以称之为法。以前依据邪法,现在回头归来,按照正法修行了,叫做归。依据佛所讲述的教理,我们才能出六道轮回,脱三界生死。所以经书上说:归依法。永离于杀害。

归依僧:僧的意思是众,什么众呢?不是乌合之众,是和合众。出家人依据佛法修行,起心动念遵循佛法。所以称之为僧。不与其他九十五种外道为伴,回头与正法修行人为侣,所以叫归。我们才能出六道轮回,脱三界生死。所以经书上说:归依僧,永远不再归依其余诸外道。

唐朝沙门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说到:夫三宝应化随机感益。一音演说各得类解。由此三宝常住于世。不为世法之所陵慢。以称宝也。如世珍宝为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名三归也。

2 为何要归依三宝

有人会说了,我现在知道归依三宝是什么意思了,不过我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呢?或者说归依三宝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归依三宝的好处啊实在是不可思议,功德无量!没缘份信佛的人就姑且不论,如果一个人有缘信佛之后,却没有归依三宝,那可能是你这辈子最大的损失啊!

《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获免恶道经》中说了一个关于归依三宝的故事:以前有位天子名叫嗟袜曩法,临终前七天显了五衰之相,而且知道自己下辈子要去投胎做一头猪,所以觉得非常痛苦,于是去找玉皇大帝哭诉。玉皇大帝怜悯他,于是告诉他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诚心归依三宝。于是这位天子很诚心的去做了。结果七天命终之后,玉皇大帝发现找不到他了,不知投胎到哪里去了,于是就去找佛祖。佛祖告诉玉皇大帝,这位天子因为临终前归依三宝的缘故,已经投胎到兜率天去了,比忉利天还要高两个层次,难怪连玉皇大帝也看不到他的去处了。

下面简单介绍归依三宝的两大好处:

三十六护法护佑,大福报不可思议。

《佛说大灌顶神咒经》中这样说到:归依三宝之后,天帝就会派三十六部神王护法。

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佛说最无比经一卷》中这样描述归依三宝的好处:假设有人象比尔盖茨一样捐献全部家产去行善,其福德还不如归依三宝的福德的万分之一,甚至完全不可比。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中佛祖说以前有个修行人叫做毗罗摩,做了很多布施,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以八万四千玉女庄严具足、以八万四千卧具众彩自覆、以八万四千衣裳、以八万四千象马皆以金银鞍勒、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复于四城门中布施随其所欲皆悉与之、复以一房舍施招提僧,做了这么多的布施,最后佛祖说:“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归。”

3 怎样去归依三宝

现在大家明白了归依三宝的巨大好处,很多人就恨不得马上去归依三宝,归心似箭啊。

那么怎么去归依三宝呢?依然有很多种说法,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论,这里我们介绍一种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方式吧。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说到:

依据《大智度论》,归依三宝时,应该具修威仪,到一位出家人面前,请戒师为自己说善恶两法,令自己能知道善恶正邪,然后教念以下内容:

我某某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说三遍)

我某某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说三遍)

简单来讲,应该亲自去正规寺庙,请出家人教授并见证自己归依三宝。具体仪轨去了寺庙之后自然会教的。

4 归依必须持戒吗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说到:依毗尼母论。三归有五种。

一翻邪。

二五戒。

三八戒。

四十戒。

五大戒。

由此可见持戒不是归依三宝的必要条件。

普通人不能受五戒的,不妨先做翻邪三归,踏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日后循序渐进学持戒,机缘成熟再去受五戒。

如果归依三宝时,未受五戒,末学强烈建议,最低限度,应该做到归依三宝的当天,自己能够持五戒,大好机会不要浪费了。

打个简单的比方,去归依三宝,相当于在极乐世界种下了一朵代表自己的莲花,不归依三宝,就没有莲花。

归依三宝之后,受持五戒,相当于为自己在极乐世界的莲花施肥浇水提供养料,让莲花更好的成长。

5 归依后如何修行

归依三宝之后,很多人就停下了,这也是非常可惜的。就如上面打的比方,种下了莲花,应该经常施肥浇水精心照料。怎么照料呢?

《佛说最无比经》介绍了部分方法,末学举3条适合在家人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弹指顷受持十善: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一弹指顷受持十善。由是因缘获福转胜。

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获福转胜。

尽其形寿受持五戒: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尽其形寿。受持五戒获福转胜。

简单总结一下,归依三宝之后,应当从一念善心开始,到能够持八关斋戒,到终身持五戒,这样循序渐进持戒修善。佛祖不住世,当以戒为师。

6 归依的常见问题

问:别人代自己归依三宝有效吗?

答:有些有效,有些无效。

例如迦尸女是哑巴,不能说话。其他人代她说,这是可以的。

如果自己能够说话,其他人代替自己说,这是无效的。

问:归依三宝:佛法僧的次序颠倒了可不可以?

答:不行。萨婆多论中说到:如果弟子先称法,后称佛。不成三归。以三宝位差别故。

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愚痴不懂事,不是心存恶意故意颠倒次序,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口误说错了,也不要紧,也是有效的。如果事先知道三宝的次序,但是故意说错的话,就有罪,归依无效。

问:六道中除了人之外,其他的例如畜生能够归依三宝吗?

答:可以。萨婆多论说到。除重地狱之外的五道都可以归依三宝。地狱中的轻系地狱都可以归依三宝。

问:能不能从一二三人各受一归。

答:不得。

问:得一年二年受不。

答:随日多少受皆得也。

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斋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

答曰。一切不得。若欲受五戒。先受三归。

 

  附录1《法界次第初门》

此土著述·第1483

法界次第初门三卷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三归戒初门第十三

一归佛 二归法 三归僧。

次十善而辨三归者。如来未兴于世。尔时已有十善之化。是为世间旧善。岂有三宝之可归。大圣初成正觉。方因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圣之根本。三乘行者。归宗进行。此为初首也。三归之用。正破三邪。济三涂。接三乘。出三有。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岂同十善之旧法耶。问曰。十二门禅亦是旧法。今何故不三归前说。答曰。若依说教时节实如所问。但今欲次论修行戒定之次。则不得尔。今次三归之下。备出诸戒科目。并同此意。

一归依佛 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归者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也。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

二归依法 达磨秦言法。法云可轨。大圣所说。若教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名归。依者凭佛所说。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法者。永离于杀害。

三归依僧 僧伽秦言众。众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法合。故名为僧。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归。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也。

 

  附录2《佛说大灌顶神咒经》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63

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东晋西域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卷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万人。天龙八部悉来在会。咸然一心叉手听法。于是异道有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名声远振。今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舍置余道归命我者。当自悔过生死之罪。其劫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意复作是念。惟愿世尊施我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言是为如来至真等正觉三世诸佛说是戒法。佛言梵志谛听谛受心持念之。又言梵志尽形寿归命诸佛无上尊。尽形寿归命法离欲尊。尽形寿归命僧众中尊。佛言梵志以三自归竟。是为真正弟子。不为邪恶之所忓娆。

佛言梵志汝能一心受三自归已。我当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以护男子女人辈受三归者。梵志因问佛言。何等是也愿欲闻之。开化十方诸受归者。佛言如是灌顶善神。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罗婆(此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呵娑(此言善明主头痛)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逻波(此言善力主寒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栴陀罗(此言善月主腹满)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陀利奢(此言善见主痈肿)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楼呵(此言善供主癫狂)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娑婆帝(此言善舍主愚痴)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悉坻哆(此言善寂主嗔恚)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菩提萨(此言善觉主淫欲)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提波罗(此言善天主邪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呵波帝(此言善住主伤亡)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若罗(此言善福主冢墓)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苾阇伽(此言善术主四方)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丽娑(此言善帝主怨家)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罗阇遮(此言善主主偷盗)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修乾陀(此言善香主债主)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檀那波(此言善施主劫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支多那(此言善意主疫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罗婆那(此言善吉主五温)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钵婆驮(此言善山主蜚尸)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三摩陀(此言善调主注连)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戾禘驮(此言善备主注腹)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陀(此言善敬主相引)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那(此言善净主恶党)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虔伽地(此言善品主蛊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毗梨驮(此言善结主恐怖)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支陀那(此言善寿主厄难)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林摩(此言善游主产乳)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留伽(此言善愿主县官)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阇利驮(此言善因主口舌)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伽驮(此言善照主忧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诃娑(此言善生主不安)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娑和逻(此言善至主百怪)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那(此言善藏主嫉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周陀那(此言善音主咒咀)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韦陀罗(此言善妙主厌祷)

佛语梵志。是为三十六部神王。此诸善神凡有万亿恒河沙鬼神。以为眷属阴相番代。以护男子女人等辈受三归者。当书神王名字带在身上。行来出入无所畏也。辟除邪恶消灭不善。梵志言诺唯唯天中天。梵志又白佛言。世尊以赐三自归法。天帝遣善神三十六大王护助我身。已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顶礼请受法戒。佛言善哉梵志汝当净身口意。恳恻至心敬受法戒。

佛言十方三世如来至真等正觉。皆由三归五戒得之。佛言梵志尽形寿。不杀生不教他杀。是戒能持不。若能持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不令邪神恶鬼之所得便。

梵志尽形寿。不盗他人财宝不教他行盗。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邪淫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众魔皆不得便。梵志尽形寿。不妄言绮语两舌斗乱。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饮谷酒甘蔗酒葡萄酒能放逸酒。如是等酒皆不得饮。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随逐护汝身。

佛语梵志。是为三归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有毁犯。说已。梵志因白佛言。世尊说言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人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惟愿世尊为我说之。佛言梵志我今略演。敕天帝释使四天王。遣诸善神营护汝身。如是章句善神名字。二十五王其名如是。

神名蔡刍毗愈他尼主护人身辟除邪恶。

神名输多利输陀尼主护人六情悉令完具。

神名毗楼遮耶波主护人腹内五藏平调。

神名阿陀龙摩坻主护人血脉悉令通畅。

神名波罗桓尼和尼主护人爪指无所毁伤。

神名坻摩阿毗婆驮主护人出入行来安宁。

神名阿修轮婆罗陀主护人所啖饮食甘香。

神名婆罗摩亶雄雌主护人梦安觉欢悦。

神名婆罗门地鞞哆主护人不为虫毒所中。

神名那摩吁多耶舍主护人不为雾露恶毒所害。

神名佛驮仙陀楼多主护人斗诤口舌不行。

神名鞞阇耶薮多娑主护人不为温疟鬼所持。

神名涅坻醯驮多耶主护人不为县官所得。

神名阿逻多赖都耶主护人舍宅四方逐凶殃。

神名波罗那佛昙主护人平定舍宅八神。

神名阿提梵者珊耶主护人不为冢墓鬼所娆。

神名因台罗因台罗主护人门户辟除邪恶。

神名三摩毗罗尸陀主护人四大安隐无病(此神名丹本无)

神名阿伽岚施婆多主护人不为外气鬼神害。

神名佛昙弥摩多哆主护人不为灾火所近。

神名多赖叉三密陀主护人不为偷盗所侵。

神名阿摩罗斯兜嘻主护人若入山林不为虎狼所害。

神名那罗门阇兜帝主护人不为伤亡所娆。

神名萨鞞尼干那波主护人除诸鸟鸣狐鸣。

神名荼鞞阇毗舍罗主护人除犬鼠变怪。

神名加摩毗那阇尼佉主护人不为凶注所牵。

佛告梵志言。若男子女人带佩此二十五灌顶章句善神名者。若入军阵斗诤之时。刀不伤身箭射不入。鬼神罗刹终不娆近。若到蛊道家亦不能害。若行来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带佩此神王名者夜无恶梦。县官盗贼水火灾怪。怨家闇谋口舌斗乱。自然欢喜两作和解。俱生慈心恶意悉灭。[(-+)-]魅魍魉邪忤薜荔。外道符咒厌祷之者。树木精魅百虫精魅。鸟狩精魅溪谷精魅。门中鬼神户中鬼神。井窖鬼神洿池鬼神。厕溷中鬼一切诸鬼神。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若男子女人。带此三归五戒善神名字者。某甲入山陵溪谷。旷路抄贼自然不现。师子虎狼罴熊之属。悉自藏缩不害人也。

佛告梵志。昔迦罗柰大国有婆罗门子名曰执持。富贵大姓不奉三宝。事九十五种之道以求福祐。久久之后闻其国中。有贤善长者辈尽奉佛法圣僧化导。皆得富贵长寿安隐。又能度脱生老病死受法无穷。今世后世不入三恶道中。执持长者作是念言。不如舍置余道奉敬三宝。即便诣佛头面着地。为佛作礼长跪白佛言。我本愚痴无所知识。久闻三宝不能奉事。我于今日始得信解。佛法大慈普济天下。我今欲舍余道归命于佛。唯愿天尊哀愍我等。使得法戒为清信士。佛言汝善思量之。人能止恶为善者。何忧不得安隐富贵。寿命延长解脱众难者乎。执持白佛言。今我以所事非真故归命于佛耳。唯愿哀愍去我浊秽之行。受佛清净决言。

佛语执持长者。汝审能尔者可礼敬三宝。执持长者即便胡跪合掌礼佛。于是与世尊授三归。受三归已当有三十六善神王。随逐护汝身。佛复告言善男子汝能远恶。求善知识世之希有。我当更授汝五戒之法。佛言第一不杀第二不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第五不饮酒。长者执持已受三归及五戒竟。佛语长者。汝能持是归戒。游行之处可无所畏。戒神二十五归神三十六。常随护汝。外诸恶魔无敢当汝者。长者从佛受归戒竟。佛为说法。欢喜信解礼佛而去。于是已后长者执持到他国中。见人杀生盗人财物。见好色女贪爱恋之。见人好恶便论说之。见人饮酒便欲追之。心意如是无一时定。便自念言。悔从佛受三归五戒重誓之法。作如是念。我当还佛三归五戒之法。即诣佛所而白佛言。前受三归五戒之法。多所禁制不得复从本意所作。今自思惟欲罢。不能事佛可尔以不。何以故佛法尊重非凡类所及。可得还法戒不乎。佛默然不应。言犹未绝口中便有自然鬼神。持铁椎拍长者头。复有鬼神解脱其衣裳。复有鬼神以铁钩。就其口中曳取其舌。复有淫女鬼神以刀割其阴。复有鬼神洋铜灌其口。前后左右有诸鬼神。竞来分裂取其血肉而啖食之。长者执持恐怖战掉。无所归凭面如土色。又有自然之火焚烧其身。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诸鬼神辈急持长者不令得动。佛见如是哀而念之。因问长者汝今当复云何。长者口噤不能复言。但得举手自抟而已。从佛求哀悔恶归善。佛便以威神救度长者。诸鬼神王见佛世尊以威神力救度长者。各各住立一面。长者于是小得苏息。便起叩头前白佛言。我身中有是五贼。牵我入三恶道中。坐欲作罪违负所受。愿佛哀我受我忏悔。佛言汝。自心口所为当咎于谁长者白佛我从今日改往修来。奉受三归及五戒法。持月六斋年三长斋。烧香散华悬杂幡盖供事三宝。从今以去不敢复犯破归戒法。佛言如汝今所言者是为大善。如汝眼所见身所更。自作自得非天授与。

佛语长者汝今受是三归五戒。莫复如前受归戒法也。破是归戒名为再犯。若三犯者为五官所得便。辅王小臣都录监伺五帝使者之所得便。收神录命皆依本罪。是故我说是言。令清信士女劝受归戒。归有三十六鬼神之王随逐护助。戒有二十五神。营护左右门户之上辟除凶恶。六天之上天帝所遣归戒之神。凡有亿亿恒沙之数。诸鬼神王番代拥护不令衰耗。诸天欢喜皆言善哉当共护之。如是持戒若完具者。十方现在无量诸佛菩萨罗汉皆共称誉。是清信士女临其终时。佛皆分身而往迎之。不使持戒男子女人堕恶道中。若戒羸者当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然灯烧香散杂色华。悬缯幡盖歌咏赞叹恭敬礼拜。益持斋戒亦得过度。若不能如上修行如是功德。复持戒不完向诸邪道觅求福祐。三归五戒亿亿恒沙诸鬼神王各各离之。恶鬼数来而娆近之。因哀致病耗乱其家。起诸病痛遂致丧亡。财物不聚所向不偶。死复还堕地狱之中。虽戒具足不持六斋。犹华树无果妇人不产。种谷不滋治生无利。折耗失本吏无衣帻。不持斋戒无利如是。佛言长者。人犯所受破是归戒。凡为天上二百七十神王之所得便。更非外魔之所得便。此鬼神视人善恶。若持禁戒不毁犯者。开人心意示人善恶。人若不善便为作害疏记善恶奏上大王。大王执持随罪轻重。尽其寿命如法苦治不令有怨。使破戒者甘心受之。佛告梵志。长者执持舍彼异道。于我法中受持归戒。心不安定而复破犯。遂为鬼神之所得便受诸苦痛。今自悔责求哀忏谢。改更修善作诸福德。灭诸恶法今皆得道。合家大小宗族之中。见长者执持罪福报应。悉从我受三归五戒。坚持不犯皆得法眼净。我今于此会中。广说长者宿命因缘明验罪福。示于后世广宣流布使得闻知。

佛语梵志若有清信士清信女。若为邪神恶鬼所得便者。若横为县官所罗。盗贼剥夺。遇大疾病厄难之日。当洗浴身体。男子着单衣白帢女当素衣。澡漱口齿。七日七夜长斋菜食。敷好高座悬缯幡盖。香汁洒地烧栴檀香。一日七转赞咏此灌顶大章句。如是妙典至真秘藏。消灭一切无量灾变。梵志白佛言。天中天已能为我及十方众生。说三归五戒鬼神名竟。若男子女人欲受者当云何授与。佛言若人欲受先礼十方佛。长跪叉手作如是言。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受三归五戒。诸佛菩萨真人圣众哀念我等。梵志又问受归戒有差别不。佛言无差别。若人受者先当列三归五戒之法。然后以神王名字着归戒下。以好素帛书持此神王名字。带持而行。当烧香礼敬十方佛。当取月八日七日持斋。若欲行来常着身上。若着顶上若着胸前。若恶魔相逢无不除却。若男子女人着此三归五戒善神名字时。若入神祠是诸邪神皆惊起为其人作礼。何以故此人带持诸佛所说三归五戒神名字故。佛语梵志。此归戒鬼神名字至尊至重。诸佛护念汝好宣行之。佛说如是。阿难从坐而起前白佛言。演说此法当何名之。佛告阿难是经名为灌顶章句归戒带佩经。佛说是已。四众人民天龙八部一切鬼神。皆大欢喜作礼奉行。

 

  附录3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小乘阿含部·第0601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为阿那邠邸长者说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毗罗摩。饶财多宝若布施时。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庄严具足。复以八万四千卧具众彩自覆。复以八万四千衣裳。复以八万四千象马。皆以金银鞍勒。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复于四城门中布施。随其所欲皆悉与之。复以一房舍施招提僧。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归。所以然者。受三归者。施一切众生无畏。是故归佛法僧。其福不可计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福复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满具其福胜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福。复不如弹指顷慈念众生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慈念众生福。复不如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能令行者灭生死苦。终成佛道故其福最胜也。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附录4 《佛说最无比经》

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65

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其无量大苾刍众无量菩萨天人等俱。

尔时尊者阿难在空闲处独坐思惟。生如是念。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受三归依。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如是归依得几许福。

作是念已。日初出时于本住处。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安详而出往如来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惟我向者。在空闲处独坐思惟。作如是念。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受三归依。作如是言。

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

如是归依得几所福。我未能了。惟愿世尊哀愍为说令诸众生得正智觉。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善哉善哉。汝真妙慧能善思惟。能善请问如来斯义。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阿难白佛。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今当知。此赡部洲纵广周匝七千踰缮那。北广南狭形如车箱。人面亦尔。假使于中合为一段。或甘蔗林。或芦苇林。或竹林等。或复稻田胡麻田等。侧塞充满无有间隙。如是假使遍赡部洲诸预流果。侧塞充满亦无间隙。如甘蔗等。如是一切预流果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满一百岁。以诸世间上妙乐具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奉施供养恭敬礼拜。于彼一一预流果人。般涅槃后如法焚身。收其遗骨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花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无量。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此方南赡部洲。于此东方毗提诃洲。纵广周匝八千踰缮那。形如半月人面亦尔。假使于中合为一段。或甘蔗林。或芦苇林。或竹林等。或复稻田胡麻田等。侧塞充满无有间隙。如是假使遍彼东方毗提诃洲。一来果人侧塞充满亦无间隙。如甘蔗等。如是一切一来果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满二百岁。以诸世间上妙乐具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奉施供养恭敬礼拜。于彼一一一来果人。般涅槃后如法焚身。收其遗骨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花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东方毗提诃洲。于此西方瞿陀尼洲。纵广周匝九千踰缮那。形如日轮人面亦尔。假使于中合为一段。或甘蔗林。或芦苇林。或竹林等。或复稻田胡麻田等。侧塞充满无有间隙。如是假使遍彼西方瞿陀尼洲不还果人。侧塞充满亦无间隙。如甘蔗等。如是一切不还果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满三百岁。以诸世间上妙乐具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奉施供养恭敬礼拜。于彼一一不还果人。般涅槃后如法焚身。收其遗骨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华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西方瞿陀尼洲。于此北方大俱卢洲。纵广周匝十千踰缮那。地形四方人面亦尔。假使于中合为一段。或甘蔗林。或芦苇林。或竹林等。或复稻田胡麻田等。侧塞充满无有间隙。如是假使遍彼北方大俱卢洲阿罗汉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具正解脱。正智解脱其心调顺。如大龙象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不受后有梵行已成。身心无碍知众生性。具六神通证八解脱。侧塞充满亦无间隙。如甘蔗等。如是一切阿罗汉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满四百岁。以诸世间上妙乐具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奉施供养恭敬礼拜。于彼一一阿罗汉人。般涅槃后如法焚身。收其遗骨。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花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北方大俱卢洲。总四大洲有铁轮山周匝围绕。一日一月之所照临。假使于中所有一切诸山大海。悉皆除屏合为一段。或甘蔗林。或芦苇林。或竹林等。或复稻田胡麻田等。侧塞充满无有间隙。如是假使遍轮围中。诸独觉人成就种种。胜阿罗汉所有功德。侧塞充满亦无间隙如甘蔗等。如是一切诸独觉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满十千岁。以诸世间上妙乐具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奉施供养恭敬礼拜。于彼一一诸独觉人般涅槃后。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花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如是一四大洲一日一月所照临处。乘此复有小千世界。有铁轮山周匝围绕。其中具有千日千月。千四大海。千苏迷卢大宝山王。千七金山轮围山等。千赡部洲。千毗提诃。千瞿陀尼。千俱卢洲。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众天。一大梵王于中自在。如是名为一小千界。乘此复有中千世界。有铁轮山周匝围绕。其中具有千小千界。如是名为一中千界。乘此复有大千世界。有铁轮山周匝围绕。其中具有千中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假使于中所有一切诸山大海悉皆除屏合为一段。或甘蔗林。或芦苇林。或竹林等。或复稻田胡麻田等。侧塞充满无有间隙。如是假使遍满其中。诸佛如来应正等觉。侧塞充满亦无间隙。如甘蔗等。如是一切诸佛如来。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满二万岁。以诸世间所有一切上妙乐具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奉施供养恭敬礼拜。于是一一诸佛如来般涅槃后。如法焚身收佛驮都。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花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一佛所二万岁中。以诸世间所有一切上妙乐具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奉施供养恭敬礼拜。般涅槃后如法焚身。收佛驮都起窣堵波高广严丽。亦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花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其福尚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况满三千大千世界。诸佛如来应正等觉。经二万岁如前供养。所生福德而可弥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一弹指顷受持十善。由是因缘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惟受三归所生福德。比此兼修一弹指顷十善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一弹指顷十善福德。比一日一夜八戒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尽其形寿。受持五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一日一夜八戒福德。比尽形受五戒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尽其形寿。受持勤策勤策尼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复有能尽形受持尼正学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复有能尽形受持苾刍尼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复有能尽形受持大苾刍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尽未来际受持菩萨三聚净戒无缺无犯。所获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比喻。最胜最尊。最上最妙。

尔时尊者阿难。闻佛所说。受持三归乃至菩萨三聚净戒。所获福德无量无边。欢喜踊跃叹未曾有。而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是法门最胜希有不可思议。明甚深义功德广大。难可挍量。其名何等。我当奉持。

佛告阿难。今此法门名最为比。挍量种种真实功德。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此经中说最无比法。一切世间甚难闻故。

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尊者阿难大苾刍众。无量菩萨及诸天人阿素洛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叹未曾有信受奉行。

注:此经与《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64部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隋北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内容相同,有兴趣者可以翻看《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对照。

 

  附录5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获免恶道经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01

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获免恶道经一卷

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三藏传教大师法天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俱。是时有一天子。名嗟袜曩法。天报将尽。唯余七日。而乃先现五衰之相。身无威德。垢秽旋生。头上花鬘。咸悉萎萃。诸身分中。臭气而出。两腋之下。悉皆汗流。时嗟袜曩法。由是之故。不乐本座。宛转于地。悲哀啼泣。而作是言。苦哉苦哉。曼那吉尔池。苦哉苦哉。洗浴之池。苦哉苦哉。宝车与粗恶欢喜杂林等。如是诸园苑。不复更游戏。苦哉苦哉。跛里耶多罗迦花。永不采摘。杂宝柔软之地。永不履践。苦哉苦哉。天众妓女端严殊妙。常所侍卫。今相舍离。是时有余天子。见斯事已。往帝释所。白言天主。彼嗟袜曩法。五衰现前。命余七日。宛转在地。悲哀啼泣。作如是言。苦哉苦哉。曼那吉尔。洗浴等池。苦哉苦哉。宝车及粗恶欢喜杂林等。如是诸园苑。不复更游戏。苦哉苦哉。跛里耶多罗迦花。永不采摘。杂宝柔软之地。永不履践。苦哉苦哉。天众妓女。端严殊妙。常所侍卫。今相舍离。天主。我见是已。心甚伤切。故来告白。

尔时帝释天主。心悲愍故。往嗟袜曩法所。而告之言。天子云何。而汝贤者。宛转于地。悲哀啼泣。说诸苦事。伤动见者。时嗟袜曩法。忽闻是语。从地而起。整服肃容。合掌而立。白帝释言。天主。我今寿命唯余七日。命终之后。堕阎浮提王舍大城。以宿业故而受猪身。天主。既受彼身。于多年中。食啖粪秽。我观此苦。是故愁忧。

尔时帝释天主。闻是语已。心甚悲愍。告嗟袜曩法天子言。贤者。汝可诚心归命三宝。应作是言。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时彼嗟袜曩法天子。以死怖故。畏傍生故。白帝释言。憍尸迦。我今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时彼天子。受三归已心不间断。以至命终。诸天之法。下智有见。不能观上。时帝释天主。观彼天子。生于何处。为生南阎浮提王舍大城受猪身耶。为不受猪身。尽彼天眼。观之不见。又观傍生鬼界。亦复不见。又观娑诃世界人间。亦复不见。乃至四大王众天。及忉利天。尽彼观察。都不能见。

尔时帝释天主。既不见已。心生疑虑。于是帝释往祇树林。诣世尊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彼嗟袜曩法天子。五衰现前。命在七日。宛转在地。悲哀啼泣。说诸苦事。伤动见者。我时到彼。见此事已。而问之言。云何贤者。悲啼懊恼。憔悴若此。时嗟袜曩法。而告我言。我今寿命。唯余七日。命终之后。堕阎浮提。生王舍城。而受猪身。于多年中以诸粪秽而为食啖。我闻此说。心极悲愍。乃告之言。今汝贤者。欲脱斯苦。当归命三宝。作如是言。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时嗟袜曩法。以死怖故。畏傍生故。而白我言。我今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时嗟袜曩法。受三归竟。而后命终。世尊。我今不知。彼嗟袜曩法。托生何处。

尔时世尊。以正遍知。告帝释言。憍尸迦。今嗟袜曩法天子。已生睹史多天。受五欲乐。尔时帝释天主。闻佛语已。欢喜踊跃。心意快然。诸根圆满。即于佛前。说伽陀曰。

  若归依于佛  彼不堕恶道

  弃舍人身已  当获得天身

  若归依于法  彼不堕恶道

  弃舍人身已  当获得天身

  若归依于僧  彼不堕恶道

  弃舍人身已  当获得天身

  复说伽陀曰。

  诚心归命佛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佛心常忆念

  诚心归命法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法力常加持

  诚心归命僧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僧威常覆护

  尔时帝释天主。说伽陀已。世尊印言。如是如是。

  归命佛法僧  定不堕恶道

  弃舍人身已  当获得天身

  尔时世尊。说伽陀曰。

  若佛陀二字  得到于舌上

  同彼归命等  不虚过一生

  若达磨二字  得到于舌上

  同彼归命等  不虚过一生

  若僧伽二字  得到于舌上

  同彼归命等  不虚过一生

  又说偈言。

  佛法僧名若不知  彼人最下故不获

  轮回宛转而久处  如迦尸花住虚空

  佛说是经已。诸苾刍众。天帝释等。一切大众欢喜。信受作礼而退。

 

  附录6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

此土著述·第1532

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

唐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

三归部第三(此有六部)

述意部 功能部 神卫部 归意部 受法部 得失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宝应化随机感益。一音演说各得类解。故论云。归依佛者。谓一切智五分法身也。归依法者。谓灭谛涅槃也。归依僧者。谓诸贤圣学无学功德自他身尽处也。即自他惑灭所无之处。故云尽处也。故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为即无漏之别因也。由此三宝常住于世。不为世法之所陵慢。以称宝也。如世珍宝为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名三归也。

功能部第二

如希有校量功德经云。尔时长老阿难向佛而作是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我实未解。唯愿如来分别演说。令诸众生得正知见。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满阎浮提须陀洹人。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满一百年。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施与。复以四事具足供养。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同前供养。于意云何。得福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告阿难。假使满西瞿陀尼斯陀含人。满二百年如前供养。亦不可及。假使满东弗婆提阿那含人。满三百年如前供养。亦所不及。假使满北方郁单越满中阿罗汉。满四百年如前供养。亦所不及。假使满四天下辟支佛。满十千年如前供养。亦所不及。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诸佛如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如前供养。虽得无量无边不可算数福德。犹不如有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及。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有人能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一弹指顷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缘得无量无边功德。若复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斋已。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能受持五戒。尽其形寿。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亿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若复有人受沙弥戒沙弥尼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式叉摩那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比丘尼大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尽形寿受大比丘戒。修行不缺。复胜于前。阿难闻说三归依处乃至尽寿获大功德。叹未曾有。是经微妙不可思议。明甚深义。功德广大。难可挍量。是故佛言。名为希有希有经。汝当奉行。又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又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若起谤毁获罪无边。以善恶例同故。耆域调达俱出佛血。由心善恶。致同劫寿。苦乐有异。

又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三归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后有知见。复教三归。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能受三归。及以五戒。然后买之。不能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归。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三归功力最大。不得不受。又法句喻经云。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胎。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志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神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帝释闻偈。知无常之要。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尊寂灭之行。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又僧护经云。尔时世尊告僧护比丘。汝于海中所见龙王。由闻法故。虽受龙身。命终之后生兜率天。天中命尽得受人身。弥勒出世作大长者。财富巨亿。为大檀越。供养弥勒世尊及比丘僧。四事具足。是诸龙王犹尚能得如是功德。况我弟子如法出家。坐禅诵经三业具足。必证涅槃。尔时世尊。无问自说云。

  归依佛者  得大吉利  昼夜心中

  不离念佛  归依法者  得大吉利

  昼夜心中  不离念法  归依僧者

  得大吉利  昼夜心中  不离念僧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释迦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有其七事为之应现。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传饰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离本座。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乐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复中作子。甚预愁忧不知何计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重罪。何不往归。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母猪。以是为毒。人趣受身不敢为恐也。佛言。欲脱猪身当三自归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于后七日天命寿尽。来至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息。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即具白长者所由。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况儿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之无令轻慢。儿遂长大。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目连。适过儿傍。儿言。我和南。舍利弗等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受教自归得人。汝岂不知耶。比丘即禅亦寻知之。即为咒愿。因请佛及僧供养毕讫。佛为说法。父母及儿内外眷属。应时皆得阿惟越致。自归之福也。

神卫部第三

依七佛经云。三归有九神卫护行者。其九是何。

归佛有三神 一名陀摩斯那 二名陀摩婆罗那 三名陀摩流支 

归法有三神 一名法宝 二名呵责 三名辩意 

归僧有三神 一名僧宝 二名护众 三名安隐。

又依灌顶经云。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说法。于是异道有一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名声远振。令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舍置余道归命我者。当自悔过。生死之罪。其劫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意。复作是言。唯愿世尊。施我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告梵志。汝能一心更三自归已。我当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以护男子女辈受三归者。梵志因问佛言。何等是耶。愿欲闻之。开化十方诸受归者。佛言。如是灌顶善神。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罗婆(汉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诃娑(汉言善明)主头痛。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娑逻波(汉言善力)主寒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旃陀罗(汉言善月)主腹满。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陀利奢(汉言善现)主痈肿。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诃楼诃(汉言善供)主癫狂。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娑帝(汉言善舍)主愚痴。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志坭哆(汉言善寂)主嗔恚。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提婆萨(汉言善觉)主淫欲。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提波罗(汉言善天)主邪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呵婆帝(汉言善住)主伤亡。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若罗(汉言善福)主冢墓。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苾阇伽(汉言善术)主四方。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丽婆(汉言善帝)主怨家。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罗阇遮(汉言善王)主偷盗。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修乾陀(汉言善香)主债主。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檀那波(汉言善施)主劫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支多那(汉言善意)主疫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罗婆那(汉言善吉)主五温。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三钵摩耶(汉言善山)主蜚尸。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三摩陀(汉言善调)主注连。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戾禘驼(汉言善备)主注复。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陀(汉言善放)主相引。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那(汉言善净)主恶党。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虔伽地(汉言善品)主蛊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毗梨驮(汉言善结)主恐怖。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支陀那(汉言善寿)主厄难。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伽林摩(汉言善游)主产乳。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留伽(汉言善愿)主县官。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阇利驮(汉言善因)主口舌。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伽驮(汉言善照)主忧恼。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阿呵娑(汉言善生)主不安。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和逻(汉言善至)主百怪。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那(汉言善藏)主嫉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周陀那(汉言善音)主咒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韦陀罗(汉言善妙)主厌祷。

佛语梵志。是为三十六部神王。此诸善神。凡有万亿河沙鬼神。以为眷属。阴相番代。以护男子女人等辈受三归者。当书神王名字带在身上行来出入。无所畏也。辟除邪恶消灭不善。梵志言诺。唯天中天。

归意部第四

如优婆塞戒经云。长者善生言。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何耶。云何名为三归。佛言。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者。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持者。如来出已则有持者。是故应当别归依法。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如来出已则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

又萨婆多论问。云何为归。云何为趣。答曰。归者是灭谛道谛少分。趣者是口语。复有说。趣者能起口语心是也。复有说。信可此法。是名为趣。问曰。归者为归色身。为归法身耶。答曰。归法身。若尔何故坏色身犯逆。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害得逆。问归依佛者。为独归一佛。为通三世佛耶。答曰。诸佛同一法身故须通归。不独归释迦佛。虽指一佛为境。发言之时理须通归。余二法僧理亦通归。问曰。佛法境界尘沙无量。何故但说三种不增不减耶。答曰。若废三从境。境别尘沙。若废境从三三归摄尽。则该通法界。

又大庄严经论云。我昔曾闻。有一比丘。常被盗贼。一日之中坚闭门户。贼复来至扣门而唤。比丘答言。我见汝时极大惊怖。汝可内手于彼窗中。当与汝物。贼即内手置于窗中。比丘以绳系之于柱。比丘执杖开门打之一下已。语言。归依佛。贼以畏故即便随语归依于佛。复打二下。语言。归依法。贼畏死故复言归依法。第三打时。复语之言。归依僧。贼时畏故复言归依僧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几归依。若多有者必不见放。身体疲痛即求出家。有人问言。汝先作贼造诸恶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观察佛法之利。然后出家。我于本日遇善知识。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许命在不绝。如来世尊实一切智。若教弟子四归依者。我命即绝。佛远见斯事。故教比丘打贼三下。使我不死。是故唯说三归不说四归。

受法部第五

依毗尼母论。三归有五种。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大戒(五八十戒三归下依受文自别。大戒三归者。佛初度人未秉羯磨已前有受三归得戒者。有善来得戒者。今此宗中但明信邪日久今创易心归正佛今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是名翻邪三归。故智度论云。先始三归后始忏悔。若久来信佛不须先受三归。但依五戒八戒三归。先忏悔已。后受三归。然后说戒相)依智度论。正欲受时具修威仪。至一出家人前。戒师为说善恶两法。令识邪正生其欣厌开托心神。然后为授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初三归依竟即发善法。次三结已。唯有身口无教属己。故萨婆多论云。若淳重心受具教无教。若轻慢心受但有其教。无其无教(言教无教者。犹是作无作戒也)

得失部第六

如萨婆多论。问他人为求受归趣者。是人为得不。答或有得不得者。如迦尸女哑不能言。余人为受者得。自若能言。不得归戒也。又依大集经云。妊身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归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后身心具足。善神拥护。问曰。总别云何。答曰。二种皆得。故善见论云。受有两种。一别受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佛竟(法僧亦尔)二总受者。如前受者是也。若师教言归依佛。弟子答言。不正云归依弗。若师言佛。弟子言弗不得成。若师及弟子言俱不正者。不成三归。若师教言归依佛。弟子答尔。或言不出口。或逐师语不具。又不称己名字。并不成归。或中边二国。言音不同。不相领解者不成。若指事教解者得成。如似夷人好乐杀生戒。师手执其刀用拟畜生。汝自今已去更不得如此杀。汝能持不。胡夷颔头。答言。好亦得成受戒。

问曰。先后云何。答曰。如萨婆多论云。若弟子先称法后称佛。不成三归。以三宝位差别故。若愚痴无所晓知。不是恶心说不次者。自不得罪。亦成三归。若先知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三归。问曰。对趣云何。答曰。如萨婆多论云。趣通五道皆得三归。除重地狱。自外山间树下空野海边轻系地狱。皆得成归。无受戒法。又成实论问曰。余道众生得戒律仪不。答曰。经说诸龙亦得受一日戒。故知得有。又善见论云。龙神等得受三归五戒不。答曰。如萨婆多论说。龙畜等以业报无所知晓。故不成受。除经中说得受八斋。但增其善。不得斋也。又如四分律说龙得三归者。如贾人兄弟等但得翻邪三归无其戒也。虽律中龙神得受三归者。此并知解人语。识其意趣。方与受戒。自外愚痴猪羊蠡蛤等。并不发归。

问曰。渐顿云何。答曰。如依萨婆多论。渐顿俱不得。

问曰。若尔何故经论云有一语二语优婆塞等。答曰。此是制前。制后不得。问得从一二三人各受一归。答曰。不得。

问曰。得一年二年受不。答曰。随日多少受皆得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