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情与愤怒并非治病的良药

(2009-12-05 20:02:59)
标签:

良药

拙文

杜冷丁

同袍

唐福珍

杂谈

同情

愤怒

分类: 试释时事

(感谢博乐将此文推荐到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昨天我写了一篇《祭唐福珍女士文》,追忆死于一场“纠纷”中的唐福珍女士。文章写成后,我诵念了许多遍,每每为逝者泣下,几至于夜不能寐。

  很多朋友给了拙文以关注,感谢大家的宝贵评论。有些朋友对我文采的溢美,令我深感惭愧。面对一个鲜活生命的离世,任何文字——古的、今的、洋的、中的——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提醒与支持我的朋友,拳拳之意,铭感肺腑。我只是表达了我对于逝去生命的惋惜,连愤怒都谈不上,也许或者不至于有不宜。

  人,每天都是要死几个的,我们由此而同情。其中一些人的死因,也可能让我们愤怒。然而在同情和愤怒之外,我们还残留些什么呢?时间如此无情的抹去旧日的记忆,喧嚣之后复归于平静,平静之后复归于死寂。

  读到一位网友的文字。他说:“对有勇气有担当的同行和网民来说:死了唐福珍,像死了亲婶婶;死了孙志刚,像死了亲哥哥;审了邓玉娇,像审了亲妹妹;诬陷孙中界,像诬陷了亲弟弟……近年来,中国民间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让人感动,更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因此才不陷入孤独无助。有时,发声就是援手。”

  说的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情和愤怒,是人性良知与正义的最初表达,我们的确于中看到进步。

  然而这还不够。同情,象打了一针杜冷丁,可以镇静;愤怒,象一支吗啡,可以止痛。如果一次次的“哀民生之多艰”换来的永远是“长太息以掩涕”,我们倒不如饮三杯残酒,与世同浊,随物飘移,寄情风月,收起愤怒。

  “我们都是体制”——连岳说。

  “打死了孙志刚,象是我动的手;冤枉了孙中界,象是我钓的鱼;审错了邓玉娇,象是我办的案;烧死了唐福珍,象是我纵的火。”——小吏说。

  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同情与愤怒才不会越来越廉价;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沉寂和缄默;也许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每一次的同情与愤怒之后,只留下几篇可以发表或被删除的文字;也许只有这样,剩下的才不仅仅是一潭骇人的死水。

  死了的也许并不光荣,似乎还有几分可耻。听说已经定性了,是“暴力抗法”,总之已经是死了。

  生着的未必一定伟大,似乎还有几分羞愧。犹抱琵琶的掩饰自己的虚弱,然而还是得生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