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在《史记》里读出爱情
(2009-11-09 12:00:25)
标签:
宫女圣贤《史记》宫怨乐毅赵国燕惠王 |
分类: 读史随想 |
(感谢新浪博客文化频道越楚博乐的推荐)
(感谢“三联学舍”圈子将本文推荐到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于是要找老祖宗的爱情,只得去读传奇,读杂剧,读戏曲,读诗歌。即便如此,有的还是春秋笔法,说的是爱情,想的是怎么才能做成圣贤。比如说所谓的“宫怨诗”,有几个又是宫女写的?就是开先河的《长门赋》,也或多或少看到原创司马相如的影子。有人评论说:“李白、王昌龄、顾况、白居易、刘方平、薛逢、杜牧、朱庆余、杜荀鹤等众多诗人笔下的宫女之怨,都描述得寂寞哀怨,孤苦无助,婉曲感人。以景衬怨,凄凉无限;闻声生怨,愁绪难理;因情而怨,悲愤四溢。”这些大师们当然是不曾当过宫女的,对于宫女们生活的了解程度,怕也未必比的上高力士李莲英,然而“因情而怨,悲愤四溢”,说到底还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不是骂皇帝怎么不去垂幸一个跟自己并无半点关系的宫女,而是骂老儿怎么不提拔我这样一个大圣贤。“闲坐说玄宗”的不是“白头宫女”,恰是“白头书生”。更有大才子把领导比作老公,以妾妇自居,居然写出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否”这样的千古佳句,则更令人望尘莫及了。
既然人家能从宫女那里找到政治的灵感,咱也可以从将军身上找到爱情的灵感。
《乐毅列传》,讲述了父子两代将军与燕王室的恩恩怨怨。燕昭王礼贤下士,招来了乐毅。这位大将军果然不是吃素的,把强大的齐国打到只剩下两座城池。可巧这时候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齐国赶紧挑拨乐毅和惠王的关系,惠王以将军骑劫代替乐毅。感受到国君怀疑的乐毅选择了逃往赵国。
骑劫被齐将田单那个著名的火牛阵打的一败涂地。燕惠王又想起了那个被他抛弃的乐毅,写了一封情深意长的信,无非是先重复一下当年的山盟海誓,说咱们当年携手并肩,将军你神威凛凛,为咱家立下汗马功劳;再做个不痛不痒的自我批评,说咱也是一时听了小人的谗言,才干出糊涂事来;同时为自己开脱,说咱想把你从前线召回来,也是因为“将军久暴露于外”,你是咱心上的人,天天风吹日晒的,男人也需要关怀;最后指责对方道:你听了别人的闲话,以为我有二心了,就跑到赵国去了。“将军自为计则可矣”,你为你自己的前途考虑也无所谓,反正你过的比我好,什么事都难不倒;最后来了一句:可是,你怎么能对的起“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面对这份爱,你咋交待?
燕惠王这封信,上承《诗经》弃妇的一贯口吻,下启宫怨之先河,不禁令人产生了郭沫若老先生那著名的疑问:“这是可怜的少女受了薄幸的男子的欺绐?还是不幸的青年受了轻狂的妇人的玩弄呢?”
没想到被指责为负心薄幸,好色无厌的乐毅将军,给这年青的国王写了一封更加情深意长更加发自肺腑更加催人泪下的信,鲜明的指出,不是我无情无义无理取闹,是你无情无义无理取闹。第一,先王当年对我的好,我是牢记于心,咱也是重感情的人;第二,如果因为你中了反间计,咱们感情出现了裂缝,我到处去解释,就更伤感情了,所以我挥一挥衣袖就走了;第三,“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虽然咱们现在分手了,可咱们还是有一个美好的过程的,只要曾经拥有,又何必天长地久?就这么着吧。
乐毅的信倒是真的打动了燕王。燕王把乐毅的儿子乐间还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正应了那句曾经流行的话:分手了,做朋友。
按说到这儿就该结束了,可是这样的故事又上演在燕惠王和乐间身上。过了几十年,燕王想伐赵,乐间说有危险。燕王坚持伐赵,结果被廉颇老头打的一败涂地,乐间也跑到赵国去了。燕惠王越想越气闷,于是又给乐间写信,还是几十年前给他老子写信的口吻,说当年纣对箕子那么不好,箕子也没跑。我对你这么好,就算有点笨,但“寡人虽愚,不如纣之暴也”,你怎么能又象你老子一样离我而去呢?
乐间可没他老子的耐心,好象连信也没回,在赵国一直呆到死。
燕惠王到老也没把这事情搞明白,为啥对你这么好,也留不住你的心。可怜啊。
谁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来着?谁说的“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来着?脚上的泡是自己走的,天下何曾有这许多的后悔药?
满目河山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