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业务 |
杂志社的朋友告诉我,他这几天看新记者的文章,头都大了。
他说, 他们觉得以前招聘的文科背景的记者,虽然写的文章好看,但是因为缺乏商业和财经专业知识,总是感觉文章深度不够。所以,这次招聘时,特意选择了有财经和商业专业知识背景的实习记者,自然,相对来说,这批实习记者的文字能力要弱一些。
在培训时,这批实习记者上手很快,培训的进度明显比文科背景的实习记者快。很快就安排责任编辑就实习记者安排选题。
但很快发现,这批实习记者在采访时的突破能力也很强,当时,他窃喜,以为找到了正确的培养记者方式。
几个月后,新的问题出来了:实习记者因为有财经或商业专业知识,采访后拿回来的素材很有价值,这是因为她们的问题很专业。但是她们交的文章,多是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细节很多,论证也合理,逻辑也很强,但是很枯燥,因为他们不会讲故事,自然引不起阅读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朋友使用长短线结合的办法——短线是拿出《华尔街日报》的一些特稿,让她们大量阅读,要求仿写,要求多用短语,短句,短段。朋友说,其中一位记者一篇文章就改写了10遍。通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现在文章质量略有好转。
长线是要求新记者大量阅读经典小说以及唐诗宋词等,加强文学修养,但是这种变化带来的效果需要时间的积累。
我说,美国的《财富》杂志招聘记者时,招了很多写小说的,他们的观点是“我可以教诗人学会计,却无法教会计师学写诗。”
不过,朋友告诉我,这些年带新记者的感觉是“教诗人学会会计的难度,或许不比教会计师学写诗的难度低。”
(原题:《是教会计学写诗 还是教诗人学会计》作者:龙燕堂 )
前一篇:看看这是什么“鸟”
后一篇:张钰性纠纷缘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