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抗战老人的回忆

(2006-11-17 14:43:57)
标签:

特稿

抗战

历史记忆

郝建国

分类: 新闻作品
500){this.width = 500;}" border=0>

【按】过不了几年,那些亲身经历过抗战的历史见证人将逐渐离开我们,到那时“抗战”将变成一部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本人曾采写过一位抗战老人——  

日寇铁蹄为何没能踏进三秦大地?
  

  日寇在中国为祸8年,虽然一直未能突破潼关天险进入三秦腹地,但是日寇占领山西后,对潼关、渭南等地进行了狂轰滥炸。大量的民房变成废墟,大批的同胞在炮火中血肉横飞,失去父母的孩子流离失所,失去儿女的父母流干了眼泪……

  84岁的沈钧海老人是他们中间的幸存者。让我们跟着这位老人的记忆,回到60多年前的那些岁月——

  
逃难百姓在屋檐下瑟瑟发抖
  
“那是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初六(1938年3月7日),几个本村出去的伙伴从娘子关抗战前线负伤后回家乡养伤,我们急忙跑到他那里了解日军侵华的情况,大家都议论说快要打到对面黄河岸边了。没想到有那么快,当天下午的时候,日军的炮弹就打到潼关火车站。当时一连下了几天雪,到处冰天雪地,但老百姓顾不上这些,卷起裤管蹚过黄河,惊慌逃命———有钱人逃到渭南、西安甚至是更远的宝鸡,穷苦老百姓就跑到附近的亲戚家里逃难。幸好那天晚上敌人没有渡过黄河,否则潼关整个空城一座,后果不堪设想。

  “当晚我跑到了离潼关县城有10华里(约5公里)的荒移村,躲在一个亲戚家。沿路上,我亲眼看到,有的人顾不上带刚出生的孩子逃命,有的人找不到亲戚朋友只好躲在屋檐底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在亲戚家呆了一天还算没有遭罪,但因为母亲还在县城的家里,第二天就回来了。”沈钧海老人回忆说。

  
防空洞里,连狗都不敢出气


  “一开始,百姓从未经过战祸,更没有面对过空袭,到处乱成一团。时间长了,大家也都学会了躲藏。炮弹声音一响,人们赶快往防空洞跑。有一个细节我至今不能忘记———经过多次轰炸后,连狗都害怕,它跟着人跑进防空洞后累得直吐舌头,可连大气都不敢出。

  “炸死人是经常的事,我的一位姑夫,名叫王连绪,当时40多岁,听到飞机的声音后,他急忙跑向附近的电报局防空掩体下,结果半路被日寇投下的炸弹炸死。有的穷人被炸死后,村里人卷条席子就地掩埋,实在太凄惨了。城里有一个男人正在辘轳井里舀水时,突然听到爆炸声,手下意识松开了摇柄,结果飞转的摇柄打在他的头上,天灵盖飞了。县城附近的村子有一个叫刘振邦的农民下山到城里买东西,刚进城就遇到了敌军空袭,急忙向山上跑去,才跑到半山腰,炮弹在不远处爆炸了。刘振邦当时被吓得屎尿拉了一裤子,也许是吓破了胆,几天后他就死了。”沈钧海老人揉揉眼,沉默了半天后接着讲。

  “黄河对面的山西、河南是沦陷区。一大批逃荒的人们爬上西去火车进入陕西,结果有的沿途遭到了流弹袭击,有的在临时修补的隧道里挂断了胳膊腿,那惨状让人忘不了。

  我们在日寇炮火中成长


  “敌人的炮弹几乎是天天往下扔,可大家还要吃饭。时间长了,就该干啥干啥。老百姓心想,你炸死我了,算我倒霉,炸不死我,我还要活。当时有进步人士在城墙上写了几个字‘在炮火中生长’鼓舞老百姓斗志。”讲到这里,沈钧海老人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在炮火中生长”,沈钧海老人讲的话被另一位老人梁子实证实了:“我当时在地里摘棉花,突然听到了飞机的轰鸣声,就赶快趴在地上,偷偷地向天上看,好害怕,那飞机飞得很低,连飞机上的人都能看清楚,飞机上还印着日本的国旗。”

  沈钧海老人接着讲:“实在活不下去了,我就选择了当兵和鬼子拼,当然还能有口饭吃。我们就是这样在炮火中生长起来的。由一开始害怕敌人、四处逃命,到后来和鬼子斗智斗勇,让鬼子不能向前推进一步。潼关保住了,陕西就保住了,整个西北也就保住了。

  二话不说 支援前线


  “日军炮轰潼关后,大批驻军开进这里,立即在这里布防。那时的潼关县城有3道防线:黄河岸边是第一道,城墙是第二道,塬上是第三道。

  “黄河岸边的第一道是铁丝网,上面安了很多电灯泡,用干电池照明,防止敌军侦察人员过河进入潼关,河岸上还修筑了很多钢筋混凝土碉堡;第二道屏障是县城城墙,敌楼、箭楼这些都能发挥作用;第三道是装在塬上的重炮,居高临下,杀伤力大。”

  沈钧海老人一边讲,一边带领记者来到黄河岸边,指着当时抗日部队留下来的最后一座碉堡自豪地说:“看看这个有多坚固,30多吨重,敌人的炮弹根本无法摧毁它,而我们却可以躲在那里向他们射击。

  “修筑这些碉堡的时候,主要靠的是当地的老百姓。男女老少都出来运沙子、石头,人挑牲口驮,保证工事如期完工。在一线干活的人,饿了就啃包谷(玉米)面馍就着生水喝。当时,只要提到抗战,老百姓二话不说,能上就上。架设沿河的铁丝网,附近的老百姓砍完了家里的树来支持前线。”

  “闯关车”斗智斗勇


  谈到我抗日军民还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沈钧海老人一下子来劲了。

  “敌人无论是空袭还是在河对面向我们开炮,最重要的目标是打断陇海铁路,阻断我们西方后方向前线运送物资的大动脉陇海铁路。敌人狂轰滥炸时间长了,火车司机慢慢摸清了敌人发炮的规律,同敌人斗起智勇来。7年多时间里,敌人的炮弹一直在炸,可敌人炸了,我们再修,反正陇海铁路从来没有长时间停运。当时把炮火中运送物资的火车称作‘闯关车’。闯关车快出隧道口的时候,故意加大马力,又是放气又是鸣笛发出巨大的声响,这时敌人以为火车过来了,就开炮。等炮弹炸过后,火车飞快地开出隧道一溜烟向前开去,敌人没有一点办法。

  “那时记得有一位名叫张胜义的老人编了打油诗骂日本侵略者:

小日本
真可恶
大炮扎在风凌渡
大炮打得震天响
火车照样常来往
炮弹打了千万颗
火车照样不停点
小日本气得干瞪眼


  偷渡黄河奇袭日寇


  “民国二十七年的一个秋天,日本侵略者也曾试图强渡黄河进犯潼关,结果被我们炮弹击中,敌人就像下饺子一样打落在河里。从那以后,他们再也不敢说过黄河了。我们的老百姓熟悉水性,把雨布中间装上草,做成‘筏’,然后趁夜间偷渡到河对岸,侦察敌情,偷袭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

  “敌人一直认为我们没有抵抗能力。有一次,大概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冬天,敌人的一处炮火连续向我们开炮,妄图炸毁陇海铁路,气焰特别嚣张。我们请来专业测量人员,精确地计算出了敌人炮火的准确位置,最后用重炮还击,敌炮转眼间变成了一堆废铁。敌人鬼哭狼嚎,四散逃命,往后再也没有看到这一地方向我们打过来的炮弹。” 本报记者 郝建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