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文化品茗 |
今天参加了一个祭祀所谓的造酒鼻祖杜康的活动。关于“杜康造酒”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晋代江统作《酒诰》。按照该文的说法:“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历代悠远,经口弥长,稽古五帝,上近三皇,虽曰贤圣,亦咸斯尝。”
剩饭发酵后,传出芳香气味传出,受此启发,人类发明了酿造方法。也就是酒发明于偶然,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但第一个发现这个秘诀并主动推广的是谁?究竟有没有杜康这么一个人?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即便真有一个老百姓发现了酿酒的秘诀,他到那里去推广?谁又会相信他?谁会记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所谓的“造字始祖”仓颉。如果汉字是仓颉所创,推广的问题还是没法解释?在那样信息闭塞、政府组织松散的年代,像仓颉这样一个普通的官员是很难向民众推广一种大家都不认识的所谓文字的。
我的假设很快得到了证实。考古发现,在蔡伦之前,人们已经开始造纸。这意味着史书上记载的蔡伦发明造纸是不真实的。我理解,蔡伦可能是把民间的造纸技术规范后,利用自己做官的条件进行了推广和普及。人们没有记住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却记住了掌握文字推广载这一技术的蔡伦。
用这个案例推理,我们就不难理解所谓的杜康、仓颉了。实际上,蔡伦所处的年代,文字已经十分发达,所以尽管蔡伦发明造纸的提法不够准确,但至少蔡伦这个人是客观存在的。而杜康、仓颉就不好说了。类似的还有所谓发明农业的后稷、发明中草药的神农氏,当然也包括《史记》本纪开篇之作主角、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黄帝”。
在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史记》是信史。实际上,对于三千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司马迁所处的那个年代和我们今天是一样遥远的。
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相信真有所谓的黄帝、后稷、神农氏、仓颉、杜康等人。但因为编撰历史的人满足了人们心灵图腾的一种需求,所以大家心照不宣,甚至是将错就错。
以我采访的一件事为例:1976年,陕西临潼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很快新闻界开始炒作,说是当地老农杨志发“一镢头”发现了兵马俑。
事实上,兵马俑是这样发现的:1974年,杨志发等几个农民在兵马俑上方打井,挖出几个“瓦片”,大家以为遇到了“瓦神爷”。后来临潼县文化馆的一个干部初步分析,这个秦代的东西。这个事件被新华社记者以内参形式刊发消息后,引起了重视。随后考古工作者开始发掘,最后证实“瓦神爷”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属秦始皇陵墓的附属物,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秦始皇兵马俑”。
也就是说,兵马俑并不是哪一个人发现的。从打井的偶然,到一步步向文物方向接近是一个过程,中间如果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兵马俑很可能还要沉睡若干年。因为从汉代开始,打井的、打墓的,都曾进入到兵马俑的“领土”,但当时那些人都没有进一步的探索,所以兵马俑之迷一直留到1976年才揭开。
可是我们硬要找一个农民,把他说成是兵马俑的发现者。而且还有不少人相信这个——兵马俑博物馆门前,天天有人出钱让老农杨志发签字留念。
由此看来,史书上记载的一些耳熟能详的东西也许只是一种文化符号,与真正的历史事实完全是两回事。
剩饭发酵后,传出芳香气味传出,受此启发,人类发明了酿造方法。也就是酒发明于偶然,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但第一个发现这个秘诀并主动推广的是谁?究竟有没有杜康这么一个人?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即便真有一个老百姓发现了酿酒的秘诀,他到那里去推广?谁又会相信他?谁会记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所谓的“造字始祖”仓颉。如果汉字是仓颉所创,推广的问题还是没法解释?在那样信息闭塞、政府组织松散的年代,像仓颉这样一个普通的官员是很难向民众推广一种大家都不认识的所谓文字的。
我的假设很快得到了证实。考古发现,在蔡伦之前,人们已经开始造纸。这意味着史书上记载的蔡伦发明造纸是不真实的。我理解,蔡伦可能是把民间的造纸技术规范后,利用自己做官的条件进行了推广和普及。人们没有记住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却记住了掌握文字推广载这一技术的蔡伦。
用这个案例推理,我们就不难理解所谓的杜康、仓颉了。实际上,蔡伦所处的年代,文字已经十分发达,所以尽管蔡伦发明造纸的提法不够准确,但至少蔡伦这个人是客观存在的。而杜康、仓颉就不好说了。类似的还有所谓发明农业的后稷、发明中草药的神农氏,当然也包括《史记》本纪开篇之作主角、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黄帝”。
在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史记》是信史。实际上,对于三千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司马迁所处的那个年代和我们今天是一样遥远的。
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相信真有所谓的黄帝、后稷、神农氏、仓颉、杜康等人。但因为编撰历史的人满足了人们心灵图腾的一种需求,所以大家心照不宣,甚至是将错就错。
以我采访的一件事为例:1976年,陕西临潼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很快新闻界开始炒作,说是当地老农杨志发“一镢头”发现了兵马俑。
事实上,兵马俑是这样发现的:1974年,杨志发等几个农民在兵马俑上方打井,挖出几个“瓦片”,大家以为遇到了“瓦神爷”。后来临潼县文化馆的一个干部初步分析,这个秦代的东西。这个事件被新华社记者以内参形式刊发消息后,引起了重视。随后考古工作者开始发掘,最后证实“瓦神爷”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属秦始皇陵墓的附属物,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秦始皇兵马俑”。
也就是说,兵马俑并不是哪一个人发现的。从打井的偶然,到一步步向文物方向接近是一个过程,中间如果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兵马俑很可能还要沉睡若干年。因为从汉代开始,打井的、打墓的,都曾进入到兵马俑的“领土”,但当时那些人都没有进一步的探索,所以兵马俑之迷一直留到1976年才揭开。
可是我们硬要找一个农民,把他说成是兵马俑的发现者。而且还有不少人相信这个——兵马俑博物馆门前,天天有人出钱让老农杨志发签字留念。
由此看来,史书上记载的一些耳熟能详的东西也许只是一种文化符号,与真正的历史事实完全是两回事。
前一篇:“恩戈尔系数”在这里失灵
后一篇:比我小13岁的女大学生叫我叔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