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美女博士后的文章

(2006-08-04 11:38:25)
标签:

诗经

文学题材

城市

农业社会

刘冬颖

郝建国

分类: 自由思考
 
在新浪博客上看到一篇《诗经与城市》的文章,说“无论是‘国风’还是‘邦风’,都在向我们透露着一个信息——《诗经》是与西周、春秋时期的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个观点与传统的‘《诗经》是民歌,是记录先民生活的桑间濮上之音’的说法大相径庭。”
 
文章的观点看似新颖,却经不起推敲。《诗经》描写的是两千多年前的社会,那时完全是一个农业社会,当然不会有今天这样明显的城乡差异。即便在当时的城市里,多数人也是以耕种为业的。既然以耕种为业,“桑间濮上之音”就必然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社会形态解释几千前的历史。
 
印象中有一个记忆很深刻,大概是1997年的时候,西安市中心(城墙内西南角)还有一块菜地,市民年年都在那里耕种,估计持续了有几千年吧。但很快,这块菜地消失,变成一幢幢高楼大厦。用这个现象可以比较形象地解释历史上的城市。
 
我还特别注意到,《诗经与城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刘冬颖。按说,博士后做学问,至少在方法论层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透过这篇文章,让人看到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弥漫着的那种悠久的浮躁——以标新立异吸引眼球,不小心却暴露出自己的功底欠缺
 
关于做学问,胡适先生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许这样的要求有点刻薄,因为什么样的体制必然结什么的果子。在今天这个无序的权贵商业时代,普通人首先要面对的是生存压力。因此,要按胡适这样的大学问家要求刘博士后们,也真又点难为他们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