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咏史诗”

标签:
咏史诗 |
分类: 文史资料 |
历代咏史文献集成
主編:展龍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书号:978-7-5402-6038-5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册数:100册
出版说明
咏史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藉之以述怀叙志、寄託情感的一种文学体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以咏史为主体的文献颇多,其中又尤以咏史诗最为常见。明人杨慎有咏史弹词,但今见之咏史文献仍多以诗歌为载体。
我国咏史诗滥觞可上溯至《诗经》,《大雅》中《文王》、《思齐》、《生民》等篇歌颂先祖,《荡》则借周文王斥责殷纣王以讽今,颇具咏古性质。但《诗经》中的这些诗篇究竟不能算正式的咏史诗,我国真正的咏史诗,应该以东汉班固所作《咏史》为起始。从汉至唐,咏史诗的数量非常有限,《文选》收有曹植、左思、颜延年、谢灵运等人咏史诗三十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唐前咏史诗约有三十位诗人六十馀首诗作,四百年间可检咏史诗仅寥寥几十首,可见这一体类在唐前基本处于草创阶段。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咏史诗也得到了可观的发展,据学者对《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的统计,唐诗中的咏史题材在一千六百首以上,而涉及咏史创作的作者则达二百馀人。唐代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陈子昂、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都有咏史诗歌,他们或寄寓感慨,或独抒己见,或借古讽今,极大拓展了咏史诗的题材领域,提升了咏史诗的艺术水平。在唐代,专擅咏史的诗人和咏史专集也开始出现,晚唐诗人周昙、胡曾、孙元晏、汪遵即被称为‘咏史四大家’,其中胡曾的《咏史诗》影响颇大,后世多有刻本与钞本,其诗多次被讲史艺人、历史小说作者引用,在元代甚至被定为蒙学教材,并影响了宋人诗风的审美取向,具有承前啓后的重要意义。咏史专门之家和专集的出现,说明唐代咏史诗在发展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唐代咏史诗之所以兴盛如此,正是因为唐人注重经验,尊崇古人的民族心理,而统治者亦重视‘以史为鉴’,史学空前发达,讽谏传统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成为此期的重要思潮,另外,唐代疆域扩大,诗人们多具有广泛的漫游经历与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这些都促使唐代诗人乐于咏史怀古以寄託和讽今。
到了宋代,诗歌趋于学问化、议论化,表现在咏史诗中,宋人作品显得议论纵横、评点精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诗人的咏史诗都议论高奇、义理精深,徐钧的咏史专集《史咏》则颇受后世出版者青睐。元代的咏史作家,则以杨维桢最为著名,以乐府咏史,虽然始自唐人,但真正为时人和后人所称道者,则为杨维桢的《铁厓乐府》。杨维桢的乐府对明人影响尤大,明初以来,受元末文学复古思潮影响,文人喜作拟古乐府者颇多,他们有的好以乐府题材咏今事、新事,有的则好以拟古乐府咏古、咏史,其中李东阳的《拟古乐府》即以咏古为主,‘取史册所载,忠臣义士,幽人夫妇,奇踪异事’为题材,李东阳作为明代的政治家,提倡以史为镜,是以引古鉴今成为《拟古乐府》最核心的本质特征。明代咏史诗另外一个表现形式则是宫词,明人承继元人宫词纪实、述史之论而更加深入,其中尤以晚明宫词为最佳。晚明时期党争激烈,思潮涌动,宫词以纪实写史抨击讽喻时政者居多,蒋之翘的《天啓宫词》、陈悰的《天啓宫词百咏》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专集。
史学和诗学在清代都进入了总结期,清代的咏史诗亦呈现出集大成的面貌。入清以来,随著社会的发展,咏史诗在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明清鼎革之际,由于明史学的兴盛、清廷文化政策的刺激、咏史乐府诗体的发展,咏明史乐府创作尤为兴盛,以专集形式传世者亦多,其中吴炎与潘柽章的《今乐府》、胡介祉的《茨村咏史新乐府》、万斯同的《新乐府》、尤侗的《明史乐府》最为典型。吴、潘、胡、万、尤诸人生活年代虽相近,但所撰著的咏明史乐府却大有不同。明清易代引发了士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歎和思考,一时出现‘明史热’,咏明史乐府迭出,这也让诗歌担负起了更多存史、补史的责任。明史乐府的创作者或为心怀故国、意欲留存明史的遗民,或为意在以史为鉴、怀古抒情的仕清士人,身份与心境的不同,使得他们笔下的作品也大有差异。吴炎、潘柽章为明遗民,故而他们的《今乐府》饱含对故国的深情与对亡国的反思,表现出浓烈不息的遗民精神气节。万斯同虽同为明遗民,但由于地域文化、家世背景、生活处境等方面的差异,其《新乐府》则更多地体现出遗民经世致用的思想,万斯同以遗民自居,不仕清廷而参修明史,《新乐府》正是其经世之志的载体。胡介祉与尤侗身为清初新贵官员,他们的创作表现得和明朝更有‘距离感’,咏明史对于他们而言,更多是为了寄託一己之情或表达个人史观,尤侗借明史浇一己之块垒,胡介祉则以清人眼光审视明史,好辩论,注重彰显自己清廷官员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吴炎、潘柽章、万斯同、尤侗都曾有修史行为,修史活动与咏史创作的互相影响与成就,足以显示咏史文献的史学价值。清代前期常有文字之祸,清人曹一士以‘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之论来为咏史创作开脱文字罪责,当时之统治者亦一时接受此种观点,故咏史获罪之几率得以降低,咏史创作也相对繁荣。咏史诗发展到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则进入顶峰,这一时期,咏史创作队伍空前壮大,从内容上看,清人咏史较前代而言更加注重利用时代提供的便利条件,善于高屋建瓴式的宏观历史叙写及鸟瞰式的通代总览;从数量上看,咏史专集衆多,体量简繁不一,少则几十首,中则数百首,更有罗惇衍之《集义轩咏史诗钞》,多达六十卷,计一千六百馀首。清代中期的咏史诗,善总结历史经验,借古鉴今,‘兴观群怨’的诗教功能在咏史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而有蒙教作用,又补正史之缺,功莫大焉。清代晚期社会动荡,咏史创作亦不及此前繁盛,这一时期咏史宫词创作则颇多,胡延的《长安宫词》、饶智元的《明宫杂咏》都是其中的代表专集。有清一代,咏史诗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除了规模之大、内容之精,甚至还出现了专题类咏史诗,譬如萧重的《左传乐府》、蒋廷黻的《读左杂咏》等,女诗人赵棻的《南宋宫闺杂咏》则是女性咏史专集的代表。此外,词至清代号为中兴,许多词人亦好以词咏史,尤其明末清初之际,大量遗民词人如吴本泰、张岱、屈大均、王夫之、陈恭尹等,俱好寄託幽微情感于咏史词中,但结有咏史词集者却较为鲜见。
咏史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咏史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有助于一探创作者幽微隐秘的内心思想,同时咏史文献亦有不可取代的史学价值,足以补正史之缺漏。历代之咏史文献从古至今受到的关注颇多,许多咏史诗歌都分布于作者的诗文集中,知名作者的咏史诗在学界亦不乏专题研究。而历代流传下来的咏史专集则更可见创作者对咏史的严肃态度,对咏史专集文献的整理亦能更好保存历代的咏史文献,因此本编蒐集历代咏史文献近百种,望对诗学与史学研究都能有所助益。编辑过程中或有疏漏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谨识
二〇二一年一月
前一篇:2022年国际布克奖入围名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