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瞿蜕园先生论诗(上)

(2019-10-28 16:17:02)
标签:

瞿蜕园

分类: 文史资料

江西诗派

宋人好新奇,觉得唐人正规的诗已经作得尽美尽善无以复加了,就想另换一种面目,一种口味。按理说,这也是不错的。不过独出心裁的办法也只能在一个时期里发生作用,而且也不可太偏。专门在某一点上考究而抹煞其他重要因素,这就失于偏,同样会被人厌弃的。
黄庭坚所领导的江西诗派,专门以句法求新,就有这个毛病。
江西诗派虽然在近代占有相当势力,可是前人也有很不以为然的。例如王若虚的《滹南诗话》说:“古之诗人虽趋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词达理顺,皆足以名家,何当有以句法绳人者?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
同一诗话里又说:“鲁直于诗,或得一句而终无好对,或得一联而卒不能成篇,或偶有得而未知可以赠谁,何尝见古之作者如是哉?”诗的好坏不完全在于一句的出色不出色,若必先想好一句好的句子,然后凑成诗,则诗之不能自然,也就可以想见了。譬如衣服妆饰是为人 而设的,有了人不怕没有恰当的衣服妆饰,何必先作衣服妆饰而后找人呢?宋人知道单讲词藻的富丽不足以为诗,可是又忘了单讲句法的奇峭也不足以为诗,所谓“齐固失之,楚亦未为得也”。
除句法以外,宋人又太过偏重先要立意,前人也曾指出而加以批判。谢榛在《四溟诗话》里说:“诗有词前意,词后意。唐人兼之,婉而有味,浑而无迹。宋人必先命意,涉于理路,殊无思致。及读《世说》:文生于情,情生于文。王武子先得之矣。”
汪师韩《诗学慕闻》有一段很好的议论:“宋以后诗人有四种好处,曰博,曰新,曰切,曰巧,但坏处也就 在这里,学虽博,气不清,不清则无音节。文虽新,词不雅,不雅则无气象。切而无味,则象外之境穷。巧而无情,则言中之意尽。”汪氏此说大致不差,然而也有语病。除了巧字是唐人所不甚措意以外,唐人难道不讲求博、新、切吗?不过不专在这上面争胜罢了。宋以后的诗, 如果真能博、能新、能切,那自然还是好的。
-----------

唐诗与宋诗


历史是不能倒转的。诗又何尝不如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完全脱离时代是不可能的。不过杰出的诗家不肯一味随波逐流,一方面吸收前人的长处,一方面再独立发挥自己的特性,由此便把诗家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回溯自汉以来,各种诗派的变迁,总不离乎这种公式。建安诗是由十九首发展的,左思、郭璞又在建安诗的基础上加入了些史、子的成分,陶潜以后,开辟了慕写自然的诗境,梁陈诗又增加了花鸟人物的形象刻画,到了唐代,形式也多样化了,内容也复杂化了。读到唐诗,就不觉眉飞色舞,应接不暇。这说明人的对艺术欣赏是要推陈出新的,是要变化多端的。若叫人从新的回到旧的,从复杂的回到简单的,是办不到的事。唐诗已经发展到几乎无路可走了,而宋人还是能找出唐人所不重视的若干环节,设法扩大其作用。特别在词的方面,充分表现了新的面貌,新的趣味,使它成为大众爱好的东西。

由此说来,今天一定要说宋诗不好,要恢复唐诗,唐诗不好,要恢复汉魏诗,都是不合理的。我们今天对于这些诗的长处都要吸收,短处都要避免,更其重要的是:应当设法利用旧的长处,酿造新的产物。

过去谈诗的人,对于唐、宋诗的门户,往往有“出主入奴”之见。只有清初的叶燮,在他的《原诗》里有一段话说得极好,他说:作诗的人最初必定先有所感触,然后起意,然后成词、成句、成章。在感触的时候,无论是意、是词、是句,都是劈空而来,从无而有。从心里发出的写情、写景、写事,都是人所未曾说过的,这样的诗,作者与读者都是乐于欣赏玩味的。若是同一意,同一词,同一句,出现了几次,还是老套头,那就非惹人嫌不可了。天地的事物本来是越变越复杂的。人的智慧心思是无尽的,古人不过刚刚用过若干,还有待干后人的开浚,运用。天地一天不息,人的智慧心思也没有用完的时候。

历来对于唐诗、宋诗的抑扬轩轾,议论大有不同。平心而论,唐诗已经发展过的境界,宋人势不能再谨守绳墨,亦步亦趋,况且宋人的词已经在词的一门另有新的造就,则诗也不能不别立门户,与词保持相当的距离。 所以宋诗不取唐诗的面貌,而大致注重气势,加入议论, 虽名为诗而实近于文,自然有不得不然之势。固然不能说唐诗都好,宋诗不如,但唐诗是开基业的祖宗,宋诗是别派的子孙,子孙虽能不坠家风,究竟不及祖宗的盛时。论诗道的盛衰,总应当是这样看法。

至于偶然挑几句诗来看,却决不能说宋诗没有好处,潘德舆曾举出宋人诗“酿雪不成微有雨,被风吹散却为晴” 与明人诗“薄暑不成雨,夕阳开晚晴”对看。明诗虽简淡似唐人,却不如宋人之无数曲折,自成一体,雅有劲骨。这是对宋诗正确公允的评价。

艺术品之有时代性,是无论如何掩藏不住的。即以书法而论,过去五百年中,清初人的字就不像明朝人的字,乾隆年间的字就不像清初的字,道光年间的字就不像乾隆年间的字,近人的字也不像清末的字。看古人的诗虽不能像看字那样一望而知,然而看得多了,也可以得其大概。 明中叶的诗家专门摹仿盛唐的格调,仿得十分逼真,然而细按下去,只有盛唐人的腔调,没有盛唐人的风味。譬之于人,所着的衣服装饰虽是,而神情态度则非,明眼人仍然不会上当的。再往上看,宋人也偶然有像唐人的诗,他们却也未必是故意幕仿,那么,神情态度或者有点相像,无奈衣服装饰又非。杨慎曾经说过一段笑话,他举出两首宋人诗,一是:“菱花炯炯垂鸾结,烂学宫妆匀腻雪。风吹凉鬓影萧萧,一抹疏云对斜月。” 一是:“烟波渺渺一千里, 白频香散东风起。惆怅江洲日暮时,柔情不断如春水。”其时何景明是最主张唐诗,而最不要读宋诗的。杨慎问何景明:“你看这样的诗是什么时代的?”何景明说:“是唐人的。”杨慎笑说:“这正是阁下所最不要看的宋诗。”

于是何景明沉吟半天说:“细看到底不好。”

何景明专从形式上判定好坏,而又观察不精,固然可笑,其实杨慎笑何景明也笑错了。这样的诗在宋代的名诗家集中固然看不见,但也不能因为它不像宋诗就说是唐诗。细看起来,风吹凉鬓,一抹疏云,句意不够凝重,而柔情不断,更像词而不像唐人的诗,总由唐诗味厚而 以后的诗味薄的缘故。何景明说:细看到底不好,也并非绝无理由。


-----------------------------


摘自《学诗浅说》 
作者:瞿蜕园 周紫宜 
出版社:上海书局 1964. 

目录
第一篇 诗的结构形式
一 句法章法与体裁;
二 平仄与四声;
三 对偶;
四 诗韵

第二篇 名篇之欣赏和诵读法
一 怎样欣赏名篇;
二 怎样诵读

第三篇 诗的发展与重要流派
一 国风;
二 汉魏诗;
三 阮籍及其他;
四 陶潜;
五 二谢与鲍照;
六 六朝民歌;
七 庾信;
八 初唐;
九 王维及其他;
十 李白;
十一 杜甫;
十二 韩愈 柳宗元;
十三 白居易 元稹;
十四 李商隐;
十五 宋诗;
十六 清诗

第四篇 由诗到词

第五篇 写作方法

第六篇 论诗零拾 
一 诗的发展次第;
二 情与景;
三 理与事;
四 律诗的对法;
五 用典法;
六 句中的虚字;
七 叠字;
八 诗家习气;
九 唐诗与宋诗;
十 江西诗派;
十一 名句;
十二 句法变化;
十三 作诗的工夫;
十四 改诗;
十五 诗句蹈袭;
十六 句法重复;
十七 浮声切响;
十八 个性与特长;
十九 咏物诗与议论诗;
二十 气韵;
二十一 换字;
二十二 诗中常用的字;
二十三 杂体;
二十四 改诗为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