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州研究者质疑郑和宝船

(2008-08-29 11:43:50)
标签:

孙亨利

郑和宝船

杂谈

分类: 观天下

作者孙亨利,计算机程序师,曾在台湾任教于大学,赴美后从海运船务主管退休,现居加州。

 

加州研究者质疑郑和宝船

                   东森编辑的话:

                   從熱愛海洋到經營文字海洋

    古云「術業有專攻」,喜愛海洋的孫亨利先生退而不休,將專業用於歷史考據,寫出的文章常令很多念歷史的人感到汗顏。相信很多讀者看過他有關鄭和寶船的考據,應當深有同感。

    孫亨利先生的租父和父親都以航海為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令尊更是中國首位航行波斯灣運油的巨型油輪船長,光復初期台灣左營煉油廠全年煉的原油,就是他們從伊朗、科威特、伊拉克等產油國家運來的。

    孫亨利先生雖未變成「行船的人」,但「漂洋過海」赴美後,還是離不開船舶的世界,因為他在船務公司退休。且因難以忘懷海洋,生活無憂無慮的他還想買艘遊艇玩玩。

    也因與船結緣,加上平日雅好文史,孫先生的文章總能見人所未見,且又不流於稗官野史。是故,他的文章每次刊出後,網路上總有人拷貝轉貼,站在知識散播的立場來看,也是美事一樁。

    孫亨利先生寫作的宗旨,就是不打政治口水戰,但字裡行間又處處見到他對民族的關懷,可是他敢說真話,務實不務虛,力求點醒夢中人,鄭和寶船的考證就是他的代表作,也讓我們真正見識到什麼才是「歷史」。


    
    
                              从海洋谈到民族性
                       (2008/07/31 00:47)
   
    我的租父和父亲都以航海为业,到我这代就无人航海了,可是我还是很喜欢船。
   
   
    我最的两个儿子,他们不航海而去航空,两人都有美国的商用航空执照及教练执照,其中一个在美航当客运航班的机长。这两人有自用私人小飞机,所以我对妻说儿子有飞机,我做老子的至少应该买一条游艇玩玩,老婆就是不点头,说我七十多岁了还装年轻,海上发心脏病谁来救你?我照片中拿的六分仪〔sextant〕是先父的遗产,这是天文航海必备的仪器。先父是中国首位大油轮航波斯湾运油的船长,光复初期台湾高雄左营炼油厂全年炼的原油,就是我父为他们从伊朗、科威特、伊拉克等产油国家运来的。
   
   
    现在的航海者都用卫星导航,还有自动避撞雷达。若要学这些电子设备的操作,相信我的孙子电玩能手一定比我强。如今航海者早已不用六分仪了,但为了要使航海者在特殊情况下,不靠人造卫星也能找到方位,航海学校还不能不教六分仪这门课。事实上,许多航海者因学过而不用,早就忘了怎么用法。
   
   
    现在新式轮船的驾驶台上都备有六分仪,以备万一之需,至于船上是否有人会用,是另一回事。现代船上所备的六分仪是塑料制的,不再有如我手握的那种铜制品。我父原有两架这种英国造铜制六分仪,在我读初中时,某日有一年轻人来访,对我父非常尊敬,并说对航海很感兴趣,我父就把一架六分仪借给他去研究如何用法。从此以后我再未见此人之面,六分仪也一去不回。我那时虽想玩一下六分仪,可是我父从来不让小孩随便摸这种精密仪器。
   
   
    我对各行各业的“专业”都很尊敬和崇拜。西方电影在这方面做得此较好,所以我从小爱看西片,例如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影片,军舰上、飞机上的演员都把所演角色演得很专业,日舰在航行中指挥官向掌舵的航海士下达的操舵口令,和航海士覆述口令,声调都很专业,甚至在背景音效上也可听到船上更钟的声音。
   
   
    船上的更钟与陆上报时的钟敲法不同,许多非海员都不知道,即使现代的海员也未必晓得,因为现在的船上都不敲这个钟了,西方拍电影时都请专业人士指导,他们比较重视专业的真实性,导演不会自作聪明。
   
   
    与此成对比的一个例子,我读到一本中国大陆文化界在美国出版的繁体字半月刊,面有一篇介绍中国大陆出品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进入美国主流频道开播的报导,文题首页附有大幅剧照。不看剧照则已,看了之后不禁要担心这个纪录片会笑掉洋人的大牙。
   
   
    ※ ↓照片上方是在美国南加州出版的《炎黄文化半月刊》第六期,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时刊出的热门文章标题及插图;下方是《天工开物》插图。
    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245/i1245630.jpg
    
    剧照中郑和宝船甲板上三尊火炮竟都架在如豆腐架般用木条搭成的支架上。凡读过明宋应星于崇祯十年〔1637年〕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者,就会知道该电视剧中这些火炮和木条支架,都是照《天工开物》插图上所画的造成。这种炮若真能发射,细木条做的架子怎抵得住发射的后座力。《天工开物》是中国士大夫首创的工农百科全书,虽只说些皮毛,且对事物描述不够清楚,但的确开了士大夫对农工技术描述的首例,所以后人都对该著作备加推崇。
   
   
    书中的插图,我怀疑是别人后来加进加进去的,恐怕连作者宋应星自己都未见过这些插图,因为作者明明在书中说“凡炮爇引内灼时,先往后座千钧力,其位须墙抵住,墙崩者其常。”作者宋应星若见到此插图,怎能认可将他描述的火炮放在细木条做成的架子上呢?古时画匠见识浅所以有此谬误,今之导演竟再犯此错,就会贻笑大方了。
   
   
    我的写作宗旨不是打政治口水战,而是要把所见如大炮架在豆腐架上的事拿出来评一评。由郑和宝船纪录片引起的大炮问题而谈到郑和宝船的不实传说,尽量找故事写。
   
   
                             “郑和宝船”大小与民族自信心
                                 (2008/06/11 00:56)
   
   
    写此文并非为出名,主要的动机是:中国与西洋在科技方面的比较,因长年处于落后的状态,人们累积了很深的自卑心理压力,于是就捕风捉影把神怪小说的内容作为史料来研发,也无顾自然科学上物理性质的限制,任意将船的丈量度夸大。
   
   
    南京龙江造船厂遗址,不久以前还都是违建和菜园,古时的“船坞”只是几道长形的臭水塘。现在为了观光,整理成一个主题公园,又因发现这些“船坞”的深度大浅,好像不可能造出大家公认的,如郑和宝船那样有深吃水的大船,于是又把原认为郑和下西洋的是尖底海船,改判为平底沙船,宝船减少了吃水深度,就符合古船坞的深度了。我要唤醒同胞们,不要为舒解自卑压力而更改史料,一味抹杀真相。
   
   
    研究郑和宝船的人也有造船界的专家,他们也许都知道纯用木材造的船,不可能造到400多呎长而不漏水,可是这些内行没有对主流的外行提出反驳,只是在众议真要造一艘郑和宝船的复制品时,力主只求造一艘能打被当今适航纯木船长度保持者瑞士Gotheborg号的纪录就好了。换言之,只须造一艘号称200多呎长,实际不到200呎的船就行了。依我所见,超过200呎的木船,其骨架若不用钢材是很难有适航能力的。400 呎的木船只能在地上或水底打地基造一艘假船。
   
   
    在网上看到有人自诩是第一个对郑和宝船提出质疑的人,可是他质疑的理由是船的宽比率问题,郑和宝船的宽度是长度的十分之四强,他认为是太宽太肥了,航行阻力太大,世界上各类船只拿来比较都没有如此肥的。可是他只能以此理由说郑和宝船设计不好,但不好并不表示不可能,所以他的质疑根本不能成立。
   
   
    北美洲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世界日报”,属于台湾的联合报系统,该报的“上下古今”版在台北编辑,2005年7月12日开始,该版有连载8天的大作《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证》,作者笔名李菁,文中说郑和宝船有12桅,并说是平底沙船,我为此以读者身份写信去反映,结果如石沉大海。不久我也写了郑和宝船不可能如此大的文章投去,也如石沉大海。后来我在该版上读到如唐伯虎当扇子的文章后,觉得该版主编一定换了人,品味完全不同了。
                                                 摘自东森新闻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