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百日祭:以谦卑心态与自然以及苦难和解
(2008-08-21 10:47:00)
标签:
汶川百日杂谈 |
分类: 观天下 |
2008年08月19日16:43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成庆
在百日之际,祭奠、回忆、追念无疑存在于每个仍然关心汶川地震灾区的人们心中,曾经的震惊、彷徨与凄凉在如潮水般的物资救援与心理辅助下逐渐平息,不过深隐在内心的伤痛或许还需要时间来冲淡与抚平。从这个角度来说,灾难仍未远去,我们的目光或许不应该在一场举国注目的救援行动之后迅速转移,因为精神的创痛是潜存在人心之中,虽可在面对救助时的感激之情中暂时舒缓,却不能在漫漫长夜借以自适。普通中国人的情感需求虽然并无宗教情感那样深远,但是却因为家庭观念这些世俗观念的根深蒂固,更难从伤痛中摆脱,因为对于中国人而言,亲人是他们展开社会关系的起点,否则,人生是永远残缺的。
这一百天里,四川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着人类灾难的符号。这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还有伴随而来的毁坏的家园与破碎的家庭、社群情感。我们在这一百天里,我们从救援生命到抚慰心灵,逐渐意识到这场灾难对于我们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挑战。家园重建固然艰难,但是那随风而去的情感纽带却或许要让那些受灾的人们用人生大半光阴去重新接续。
当救援部队最终撤离,这意味着一次近乎战时状态的政府主导的救援行动已经告一段落。尽管政府的灾后重建规划已是箭在弦上,但是我们或许要记住的是,这些重建计划只是在提供一个物质的平台,灾区人的精神方面如何重建,目前看来,在这些宏大的重建计划中,似乎还并无具体细微的表现。
或许我们要追问,紧急状态下的心理干预已经暂告一段落后,我们对于灾区人民的心灵建设,能否提出更切实的方案,这固然首先需要政府在社区重建上给予大量的物质与资金扶持,但是同时,如何让那些陌生、碎片式的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糅合成一个新的形式,将是考验我们的关键所在。
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破损的家庭,如今也不再可能再仿效唐山地震时,依靠组织的安排来将重新组织丧夫或丧妻的家庭,而那些丧子的中年夫妇又如何度过晚年,而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孤儿。当他们从度假胜地回到家乡,从温暖的关怀中回到日常生活的独立面对,他们将会依托在怎么样的一个社区环境中,将会如何看待失去父母亲人的处境,这些或许并不是给予他们免费的教育和生活补助就能完成,而是要给他们提供各种情感的替代,而这或许是最为艰难的目标。
在灾难百日祭时,回顾过去总让人伤感,展望未来常会觉得彷徨。有时候人们其实只是靠着一些自勉来支撑自己往前行,有的困难并非靠大张旗鼓的宣传和物资就能彻底解决,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要更以谦卑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老是以一种“人定胜天”的决绝姿态去幻想战胜自然、战胜自然。相反,我们需要的是和自然和解,与自身的苦难和解,而这些和解的资源,在目前的这种"体制化"的救援体系下,却是难以寻觅。而体制外救助的物资与精神资源,将通过何种方式渗透入灾区日常的毛细血管之中,将是我们需要拭目以待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