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月6日,看了晚场的《集结号》。
习惯了冯小刚“贺岁篇”风格的观众,可能一下子还不能适应冯导正面煽情的手法。的确,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到《天下无贼》(《夜宴》另当别论),冯导的电影在现代社会的座次似乎已有定论,综合起来,用他自己的话就是:“第一,所选影片必须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落实到实处;第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影响;第三,必须专家一致不看好。”政府奖里面好像他只得过市场开拓奖(2003年《手机》)。冯小刚作品幽默、诙谐和调侃后面藏着的讽刺、冷峻和针砭,是与作品的选材角度、摄影剪接的风格、邀请的演员、语言风格等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有些评论说的,满足了普通百姓需要的“轻轻松松、舒舒服服,看得懂、又搞笑”的心理。然而这一切在《集结号》里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甲方乙方》到《集结号》,我们感到冯导就像燕京啤酒,一点点“歪打正着”地占领市场的战略战术。想当年,北京啤酒市场上,充斥着北京白牌儿、龙象、五星等大腕啤酒,还不算珠江、强力之类外地品牌,燕京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郊县品牌。燕京啤酒今天成了通吃的大象,靠的就是实惠和服务。
《集结号》里,我们看到的是谷子地为自己正名、为47个战友正名的艰难历程。我们感到了美国大片般的炮火硝烟的震撼,有时我甚至忘记了我正在看什么片。“指导员被炸成两截”那一段,镜头长时间、有意识的晃动给我带来强烈的视觉晕眩。对此,我们姑且能够体谅冯导学习过程的不易。本文只从故事改编的角度谈一点感想。
《集结号》改编自《官司》,刘恒先生是我十分仰慕的作家。他的《伏羲伏羲》、《白涡》、《狗日的粮食》等作品,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窃以之为写作的楷模。据说刘恒老师最擅长的就是在观众心里柔软的地方下刀子,而且还不忘再搅和两下!《集结号》里,谷子地在前半段的冷表演,为后半段的“组织审查”、“刨煤”、“接到通知”等几场激情戏做足铺垫。中间的是以汶河战场两枚炮弹对射、伴以谷子地的怒吼“我操你姥姥”划分的。我能够分辨出,这些定是刘恒老师的妙笔。
据说与原创相比,刘恒突出了作品“找回应得的荣誉与尊重”这条线,而原创是谷子地要证实“到底吹没吹集结号”。我认为,刘恒的改编使作品的含义升华了。实际上,谷子地“要证实到底吹没吹集结号”的行动在现实中碰了壁,他需要做的是首先证实自己。在逻辑关系上是这样的:
要证实“到底吹没吹集结号”→首先要证实“有这次阻击”→要证实“有战士牺牲”→要证实“有这个部队番号”→要证实“我谷子地是自己人”。
由此推论,影片或刘恒老师忽略了一点,就是谷子地的被俘。愚以为这是很关键的细节,几乎是故事的“扣”。因为谷子地被俘时是穿着蒋军制服,汶河战场又仅存他一人,这才使得他在组织的审查面前有口难辩。而整个影片,始终没有出现谷子地被俘前后的片段,没有给观众看清谷子地在怎样艰难的境况下,灵活机智歼灭敌人,直致昏厥被我军战士“抓获”。形象化是最有说服力的,有这样的镜头才能使谷子地后来的摔椅子、在扶梯上哭泣以及片尾授勋显得雷霆万钧、震撼心灵——出戏的瞬间啊,刘恒老师最擅长的武功秘籍却给忽略掉了!
此外,赵二斗的转变还不够细腻。随着剧情的深化,二斗的作用变得单一了,几乎被忽略不计了。要强调的是,他的作用,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孙桂琴的作用不能等同。孙桂琴更多的是被谷子地的精神感动,同时也想为亡夫昭雪。而二斗帮助谷子地,绝大部分出于感激谷子地在朝鲜战场救过他的命。但是在谷子地最背运的阶段,如果二斗在没人的时候,也悄悄问一句:
“谷子大哥,说你被俘,到底是咋回事啊?我没别的意思,就是问问。”
这不仅能带出谷子地被俘前后的闪回,况且戏剧矛盾还能进一步升华。
我也想到,也许这一切作为编剧都曾提出过,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删除了。
刘恒老师,说得不对,您多担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