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远东经济评论世界遗产文化 |
分类: 观天下 |
广告1987年,北京的故宫和长城在中国率先获得世界遗产称号。后来,知名度不高的四川九寨沟也加入了进来。该地区1991年的游客人数仅有17万人,尽管如此,1992年评估九寨沟所提申请的顾问组织仍认为游人过多是个令人担心的问题。当时的顾问班子预计九寨沟在获得世界遗产称号后游客数量将激增至每年50万人,他们担心这会远远超出九寨沟的承受能力,从而给其带来严重破坏。
不过,尽管该机构对“与日俱增的人为影响”这一问题有所保留,但九寨沟还是于当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官员开始对此大肆宣传。六年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调查团指出,九寨沟已人满为患。但当地官员并没有放过这处世界遗产宝藏,2001年的游客人数达到了120万,较十年前评审机构预测(且表示担心)的人数多出一倍有余。当地政府在2002年的一份自我评估报告中自豪地表示,计划将游客人数控制在每天1.2万人,这就意味着年游客人数将达到430万人,和当时已严重膨胀的游客规模相比高出近三倍。
更糟糕的是,丽江古城在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前曾发生了一场地震,严重毁坏了当地建筑。在这种情况下,丽江政府没有重建受损房屋,而是用一些更符合中国主流建筑风格的建筑“升级”了少数民族房屋。用水泥改建了传统的砖砌人字型屋顶,而不是用原来的材质进行修补。为了搭建一座全新的宫殿,有的少数民族居民还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更有甚者,纳西族传统民族服装也经过了重新设计,在旅游服务业工作的纳西族人被要求必须穿着这样的服装上班。
最近,即便是当地政府也承认,游客人数已让这座古城不堪重负;据报导,他们为此正在开始建设新的景点,如果这也能算是“保护”的话,他们实在是给这个词创造了新的含义。
类似的事情在一幕又一幕地重演。山西平遥古城在1997年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前是个默默无闻的地方,而到1999年当地就开始着手重建平遥县衙。由于受到丽江的经验启发,平遥允许向游人出租自行车,以便他们在明朝建成的古城墙上观光。后来,汽车也开了上去。
平遥古城墙的某一段2004年曾发生坍塌,而据香港《英文虎报》(Hong Kong Standard)报导称,当地官员一开始害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取消平遥的世界遗产资格。于是他们把坍塌事故归咎于城墙年久失修。但当地居民却称,若不是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城墙到今天可能会完好无损。
1998年北京西南面的清西陵进行翻修时,先用水泥覆盖在破损的砖结构外,再在外层刻上条纹做成用砖砌成的样子,而且到处都涂上了扎眼的现代油漆。中国殡葬协会(China Funeral Association)获准在陵区内的一个地方经营商业性的现代殡葬,入葬地点越是靠近后来重新安葬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墓位,收费就越高。
乐观派原来可能指望清西陵2000年加入《世界遗产名录》能防止发生更多类似事情。但游客人数剧增的结果促使管理部门毁掉陵区内的绿地,修了一条新路,并开始建造更多的旧建筑复制品,门票价格也相应提高。去年西陵进行翻修时,工作人员为缩短材料搬运距离,就在一组墓群的围墙上凿开一个大洞。陵区内的好几座建筑现在被作为办公和居住场所,而使用者正是那些负责保护这些建筑物的人。他们与陵区如此“亲密接触”并不能阻止附近的农民向游客兜售旧建筑的砖瓦残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称,世界遗产的评审过程要将当地人考虑在内,但清西陵的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
7月26日,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会议期间,中国《江南日报》曾引述某位与会中国官员的话称,中国有6处世界遗产可能要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单。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但逃过了公众的指责,而且又有两项世界遗产入选名录,使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增至35项。
现有机制似乎无法阻止更多中国景点加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每一处因为加入名录而受到破坏的遗产又无法被取消称号(因为中国在这方面不会合作)。那么解决的办法在哪里?景峰不无伤感地说:“我自己也在寻找答案”。
(编者按:本文作者Neville-hadley撰写过多本以在华旅游为主题的书籍)
(本文译自《远东经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