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架、书柜、书房 ——读书丛话之一

(2006-03-21 08:45:28)
分类: 随笔

   书架给我最初的印象就像神话中的一个宝库。

    我接触的第一个书架很小很旧,深褐色,大概有四层,前面挂一个淡花布帘。慢慢拉开它,里面的内容逐渐展现,让少年时代的我心中充满了神秘和好奇。我每抽出一本书,都如同请出来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师,令我毕恭毕敬,庄严肃穆。总之,在小学毕业之前,我已经看完了父亲这个小书架上我认为能够看懂的全部书籍。

  我一直梦想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漂亮的书柜,然后自己像照片上的伟人一样,站在书柜前读书。想呵盼——这个愿望终于快要实现了。

  筹备婚事的日子里,因为租了两间很小的平房,加起来面积不过20平米,妻子看了看我捆扎停当、准备启运的一大堆书,皱起了眉头:“咱们房间那么小,生活用品还放不过来,你能不能少拿点书?先拿一些必看的,剩下的放你父母家,等有条件再说?”

  我只好将绳子解开,再次精挑细选。

  所有物品运抵新房,调来摆去,本着生活第一的原则,最后那个新赶制的小书柜被挤到双人床的脚下、紧靠墙壁,之间勉强可以容纳一个人。找书的时候,身体必须略微后仰,否则鼻子就会贴在书柜的玻璃上。书柜小,书多,每一格都塞成里外两层,找起书来就很费事,需要把外层的书先抱出来,放到床上,等在里层找到书,再把床上的书码齐到书柜里。所幸这个书柜的玻璃设计成推拉式的,还不占空间。而下面两格是柜门,囿于和双人床的距离无法拉开,只好将两扇柜门卸掉,换成了一层布帘。形式服从内容吧。

  那两间平房朝西,冬凉夏暖。八月里我只穿一个裤头,二月里我围着炉子,照样读书。没什么。只是屋里太潮,让我这“东房主人”大伤脑筋:墙上贴的白纸变成了花纸,箱子里的衣物半干不干,抽屉发涨到难以拉开,书页翻起来一股子霉味。有一次接连下了几天的雨,我下班回家,发现顶棚漏了一个大洞,一大块黄泥端端正正地淤在粉红色的软缎床罩正中央。这还不算,自己打造的小书柜由于屋内长期潮湿,柜脚禁不住书们的重负开胶断裂,书柜向前倒在双人床上,四块玻璃均被书籍压碎,同污泥搅和在一起……

  唉,藏书难!

  书者,套用韩愈论师之言:“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为人生不可不读书,人们因此也就不得不寻书、不得不藏书。但书藏了是为读,而且理应读懂、解惑。每想至此,心中却会浮出一段隐痛。

  话还得从我的一位远房亲戚说起。据说这老爷子解放前在北平城里很有一点产业,老婆娶了几房,与社会上一些名流过从甚密。我头一回去拜访他,受到了隆重的接待。老人笑眯眯地拉着我的手,口里叫着“心肝儿宝贝”,一边指挥着老伴和儿女们忙前忙后地准备家宴。我当时大学刚毕业,课堂上学的东西还没来得及还给老师,自逞刚勇地接了老爷子试探性的几句词赋,老人大加褒扬。他颤巍巍地回到卧室,捧出一本又黄又旧的线装书,慢慢放到我手里:“这本书你要好好读,很有名,你将来会有光明前途。”

  接着他让人拿来笔,在一张两指宽的纸条上写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个字。

  直到今日,我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老人说“光明前途”四个字时气息在他唇齿之间的摩擦音。这个奇特的声响廻映在那间古老、阴暗、空廓的旧平房里,似乎显出某种冥冥的含义。多少日夜,我都沉浸在对自己愚钝和寡闻的懊恼之中。虽谈不上断臂立雪,至少也该垂手抵膝地请他老人家讲述自己的亲历亲见,向老爷子求教更多的人生真缔。尽管我对黄石公圯桥坠履、后授张子房书策的故事略知一二,我也认真地把老人馈赠给我的黄石公《素书》誊写过三遍,但我终于未及将书中的深意吃透,或将不清楚的问题向他提出。我当时还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拆开,认为“自强不息”是一句应时的套话,而“君子”则是旧观念的体现。这个错误的看法一直延续到我读《易.乾》的象辞时才恍然大悟,而此刻离开老人仙逝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了!

  老人遗留给我的这本《黄石公素书一卷》是“双鉴楼据道藏本缩印”的,现在成了我的书柜中版本最古的书。双鉴楼乃“五四”时期曾任教育总长的蜀人傅增湘的个人藏书处,注《素书》两位作者——魏鲁和张天觉都是宋朝官吏。四库断定《素书》实即张天觉伪托自撰,胡应麟《四部正伪》亦斥此书“皆仙经佛典之绝浅近者”。但即使《素书》不是汉的,作为谈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著作,至少也比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早出500年。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差不多就是从《黄石公素书一卷》开始,我比较关注书籍的作者、出版时间、出版者、版本来源、业界的评价等等,而尽可能不轻易掏腰包给书商。“推本念古所以不惑”,追根寻源,货比三家,当然就能少花冤枉银两。读书人的钱——容易么?

  眼下我新布置的书房,因为太小,还是存不了多少书,剩下的暂且堆在储藏间里。我于是仍寄希望于未来。对我来说,还是那句话:书藏了是为读,而且应读懂、解惑。正如杂文和散文作家唐弢所说,我是被迫成个“藏”书家,而且这所谓“藏”,因为“没有宋椠明刻,毛抄黄跋,单看这藏书方法,也不免使海内的通人齿冷”。但我真的十分满足,自得其乐。北宋张耒《五古.感春十三首》写出了我的心情:

   今晨起何早,盥漱坐南轩

    啄木响高柳,春渠鸣乱泉。

    悠然此时心,默默谁与言。

    焚香阅素书,濯手开灵篇。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秋雨后
后一篇:非典型恐惧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