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霍尔丹教授获诺奖早上,照样去给学生上课

(2016-10-18 11:06:36)
霍尔丹教授获诺奖早上,照样去给学生上课

2016104日,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出生于英国的三位学者:戴维·索利斯(David J.Thouless)、邓肯·霍尔丹(F. Duncan M. Haldane)和迈克尔·科斯特利兹(J. MichaelKosterlitz)因“在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方面的理论发现”而获奖。

邓肯·霍尔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凌晨4点半,半梦半醒时接到电话,他还以为出了什么事。他说,“当电话铃声响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人死了(Myfirst thought was someone haddied),接下来一位有瑞典口音的女士,告诉我获得了诺贝尔奖,声音有些含混不清,以至于我并没有把它太当回事。”

霍尔丹教授被这“恼人”的电话吵醒了,心中不免产生一点波澜。他泡了一杯咖啡,静下心来,也平静下来。等到上班的时间到了,他如往常一样独自走出家门,准备到学校讲课。这时,他被闻讯赶来的记者堵了一会儿,简单地应付两句,还是前去学校。

霍尔丹教授获诺奖早上,照样去给学生上课

到了教室,学生们都知道他获奖,给了他一阵热烈的掌声。不免要说此事,他告诉同学们,对于那些有志于物理领域探索的人,任何人未来都有可能获得诺奖。然后,就像往常一样开始讲课。

90分钟的课讲完了,霍尔丹才去形式见记者,开了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会上,他感谢自己的导师——197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利普·安德森(PhilipAnderson),“我从我导师那里得到了诸多锻炼和指导,他一直在激励着我。”有人问他得奖了为何还坚持讲课,他说,“做我的本职工作,是我的责任和荣誉”。他认为,“在这些学生当中,很有可能会做出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发现”。因此,他有必要第一时间与自己的学生分享这个荣誉,以激励他们。

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是个什么样的学问,老航一时搞不清楚,也就不去管了。我很感兴趣的是霍尔丹教授与索利斯教授、科斯特利兹这3人原来都是英国人,怎么都跑去美国了呢?原来,1970年代以来,英国的科学研究停留在理论上,几乎完全忽视应用科学的发展,这让这3人感到有些郁闷,就都跑去美国了。

霍尔丹教授原来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起初也未想到美国,而是先到法国工作了4年时间。见到法国也不怎么如意,1990年代就先后受聘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直到至今,一晃20多年过去了。实际上,霍尔丹他们的研究,是从剑桥大学开始的。“我们很难判断一个东西是否有用,但是我们能确信它是有趣的。”在美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科学结合得很好,又能够给予有才华的人自主发展自由空间,这便是这些科学家喜欢美国的内在原因。

从霍尔丹教授身上,老航必须承认美国科研机制的独特魅力,也部分解释了英国衰落的原因。换句话说,美国仿佛很知道科学家需要什么,尽量满足,而英国科研虽然也很厉害,却缺少了一些东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美国人是最懂的。世界其他国家包括欧洲老牌强国,却并未真正明白这个规则,或者曾经明白,却又因国家缺少应有的改良,变得不那么明白了。这又证明,美国的国家活力并无减弱之势,美国衰落论没有可信的依据。

霍尔丹教授获诺奖早上,照样去给学生上课

但在美国,霍尔丹教授这样的杰出科学家,却不会享受到多少来自政府层面的尊荣。州长、总统之类的高官,未必安排接见活动。就是他们打算安排相个面,有的科学家也未必给州长、总统面子。忙着呢,没空。政府也不会随意给这些科学家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之类的荣誉,不会奖励什么房子、车子,不会安排他们当官,也不会安排他们当民意代表。但在政府方面,可能聘请他们担任科学顾问,或者在某些重要科学活动中,邀请他们任科学委员会委员。而在学界、企业界、文化界、传媒界,会给予这些科学家很诚恳的尊重,会邀请他们讲学,为他们写传记,别的一些大学可能授予他们荣誉博士学位,在学术团体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如有可能,则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成产品。而他们面对这种关注,也就开心一阵子,通常又生活如常了。在美国,许多诺奖科学家在获奖后,会更注重个人品德与个人形象。因为变成了公众人物,他们都觉得有义务与责任变成社会楷模。

在美国,通常在在大学、研究院所和学术团体中,他们人际关系相当简单,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迁扯不清的人事关系。在科学界,虽然也有嫉能妒贤、欺弱霸凌、弄虚作假之人,但出现的概率较小,且恶行一经暴露,就至少被边缘化。他们绝大多数人,比较能够尊重他人的学术与研究成果,又比较能够扶掖后进,为人正直,公平公正,就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与机制。霍尔丹教授获得诺奖,重点感谢的是自己的导师。至于其他的人,不管是大学领导还是政府官员,他不需要顾及他们的感受;他们那些人,也不会因为培养出一个诺奖科学家,自以为他们也做了什么了不起的贡献。

美国几乎每年都有人获得诺奖。诺奖拿太多了,也有审美疲劳。但每一天媒体报道时,人家总有办法找到角度写出吸引人的新闻报道来,引起公众的关注。

“扫一扫”欢迎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


霍尔丹教授获诺奖早上,照样去给学生上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