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告诉你办烂一所大学的小窍门


办好一所大学不容易,但办坏一所大学也要一点决心与勇气。斯文如何才能败类,还是需要一些小窍门的。上海财经大学解聘博导教授茆长暄一事,根据媒体报道,老航认为,正是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的一场闹剧。
43岁的茆长暄是一名“海龟”教授,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助理教授、美国AT&T研究院主任研究员,为数理统计学、数量经济学那一类的专家,科研成功曾发表于《Annals of Statistics》。2010年,他作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成员回到国内,被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聘任为教授,为期6年。现在6年期满,上海财大决定不再继续聘任。说是考评不合格。但究竟怎样一个不合格,校方却又支支唔唔,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原来,真实原因是茆长暄得罪人了。这家伙身为中国人,却因在国外多年生活与工作,忘记中国的潜规则。当然,也与他个性耿直有关系。
2010年9月,茆长暄回国不久,他即招收自己的研究生,亲自面试。其中某生,上财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某(周勇)等要求照顾。为此,周某等几个教授轮番做茆长暄的“工作”,用了1小时的时间磨破他们的嘴皮子。那年,茆长暄也才37岁,正气血方刚,严辞拒绝,就与周某等教授谈崩了,结下梁子。其后,他又发现周某、黄某、冯某等教授有违规行为,如“兼职”时间过长、不符合“人事关系迁入部属大学内”的规定、“吃空饷”等问题,这个书呆子向纪委举报,更加深了他与周某等教授的仇怨。他的举报没有任何效果,校方认为“学校处于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那些状况均情有可原。
上海财大对教授有一个《上海财经大学“常任轨”教师管理办法》,分为教学、研究、校内外服务3方面,茆长暄基本符合。他的教学成果尤其突出,其中两名4年级学生,一人已经发表英文论文5篇、8篇在审,另一人已发表英文论文两篇、4篇在审。这样的成果,代表茆长暄指导有方,在同类教授中也不多见。茆长暄的学生对他也十分钦佩。2年级学生张思嘉讲的一个细节令人感动,也非常形象地解释了茆长暄的个性与精神追求。记者是这样写的:“茆长暄和学生们之间约法三章:第一,不收礼;第二,吃饭不要学生掏钱;第三,学生毕业找到工作才有资格请老师吃饭。张思嘉说,她的父母曾从山西老家带来几瓶醋送给茆长暄,也被茆婉拒了。”
可是,茆长暄聘任期满前,校方却安排他的“仇人”周某等教授指派人对他进行评估。那种带有倾向性的评估,茆长暄当然就“不合格”了。茆长暄为此很气愤,校方的回应是打官腔:上海财大的“常任轨”教师管理办法是按规定程序进行的。该制度为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的师资建设机制提供有力保障,也成为学校探索开放环境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内外学术声誉的提升。因此“导师流动,更换导师属于现代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茆长暄现在带有9名硕博在读研究生,他到期被解聘,也让这几名学生陷入困境。
老航根据报道改写了茆长暄的故事,就为了将事件的脉络理得清晰些。看了茆长暄的这番经历,我就要跳出这名教授的个人恩怨,针对中国大学教育说道说道了。还记得饶毅、施一公当年回国后,对中国大学与科研体制的批评吗?大学教育与科研体制等,基本就是同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复杂人事与僵化体制形成的学术冲突。这也是中国内耗问题严重并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悲观的是,饶毅、施一公还有屠呦呦等那么影响力大的人都撼动不了那些僵死的东西,茆长暄教授个人遭遇最终大约也只能是个人的哀鸣。那些官员,那些披上教授马甲的投机分子,那些关系学大师,有地位又有现成假大空话与套子,足以令任何有棱角的人败下阵来。你还会发现,茆长暄这样的学人被挤走后,大学的年终总结照样辉煌,成绩一年比一年好。只有一点,这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总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大学失去应有的大学精神是最为可悲的一件事。从国家发展、民族大义来看,大学如果不能纯粹一点,就可能国家教育的失败,是国家未来希望的失望。从大学建设上来看,大学的坠落便只剩下虚幻的谎言与荒诞,所谓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宏愿只能是纸上谈兵,水中月,镜中花。从师生角度来看,那便不不堪的人生经历,不但耽误他们的前程,也可能摧毁他们的信心与信念。总之,大学不醒,中国难醒。
“扫一扫”欢迎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