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985、211,中国大学该如何一流?


用“985工程”、“211工程”给中国大学定名份,确实留下许多后遗症,到了今天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工程”两字就有些简单粗暴,因为大学真不可以用工程思维来打造。985、211最令人诟病的是政府行为对大学发展的不当干预,而一些大学列入985、211受到过度宠爱,获得的政府资金过多,另一些更需要资金支持的大学,却难得到政府拨款。对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也形成误导。非985、211无形中变得低人一等,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而985、211大学,也有些不思进取,反不如其他大学有冲劲与闯劲。
改成“双一流”,从目前来看,思路上有一个重大转变,你可以争取成为一流大学,综合起来看都不错,也可以只是将一流学科搞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双一流”主要是一种综合的科学评价体系,你给了标准就上,够不上标准就下,倒也算合理多了。但“双一流”还是要警惕“985工程”、“211工程”的教训,切莫在陷入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窠臼。中国大学因政府行政的奶糖喂养与制度性束缚,已经失去了太多东西,并且丢掉了应有的大学精神。
大学还是应当回到大学精神的塑造上来。要打破财政拨款、科研资源、生源招募和师资流向的人为壁垒,除了大学精神回归别无他徒。大学不明白大学的办学目的、责任操守、理想信念,又盲目听从某些官员的臆想与瞎指挥,那么,永远也难在中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大学与学科来。
“双一流”不是嘴上喊出来的,而是要依照大学的自身规律逐步积累。一要理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大学必须具有独立自主谋发展的信念,而不是甘愿成为政府的依附物。成天价贪吃政府财政,贪恋政府提供资源,一定没有多大的出息。二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你要真正一流,就要按国际一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三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学的根本点是人,是学风,是学术,是管理,更是创造。校舍再豪华,环境再优雅,都远远不如培育出大师与杰出学生有意义。一个大学没有办法将师资与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发挥出来,讲什么都是空洞的。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副教授,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但他领导团队却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至少达到世界级的科技成果,并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河北科技大学给了他实验室与经费。实验室条件不是顶级的,经费也不是很多,但十分重要的是给了他自由,没有用每年发表多少论文来束缚他。
一流的诞生,对中国大学来说去行政化,回到大学精神,是第一个关口。这是思想与理念与过去时的切割,可以十分容易也可能十分难。对有些人,特别是比较关键的人而言,观念的转变比什么都难。你很难让那些保守的顽固派转换思维,因为他们已经钻到套子里出不来了。第二个关口是制度,或者说机制。第一关走不过,便走不到这里。也就是形成与大学精神切合的规矩与范式,让官府、校管理层与师生按照合理的规条办事,并对之谨遵与自觉执行。第三个关口是公平的竞争,人性化的激励,真正科学的评估。官权身份、官学主义、学阀霸权、门户门派、弄虚作假(含抄袭)、复杂人事等弊端,得下大力气革除。然后,大学才可以重新成为推进社会人文与科研变革,引领社会走向先进文明乃至引领世界文明的圣殿。
一个国家,教育关系到未来,关系到明天的希望。而大学,是教育成败的最终体现。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想与欧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那只是痴人说梦。大学的视野应当有超越寻常的高度,应有傲视环宇的视野。大学最可贵的财富就是大学精神,那必须独立、自由、开阔、从容,富有超前意识与创新精神。
“扫一扫”欢迎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