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不在学位而在办学方向


2016年高考临近时,江苏、湖北等地因大学学位“转让”中西部省份而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导致街头抗议,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揪动社会的敏感神经。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方面,中西部省份考生进入名校的录取率一直偏低,另一方面江苏、湖北等地考生进入名校的概率同样很低,而京津沪等地却由于名校资源集中,政策上向本地倾斜,让这些地方考生进入名校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地区。
中国的高考制度似乎也进入了死胡同。如果全国统一试圈,统一录取分数线,那么,有些省市基础教育好一些(或者应试教育能力强些),名校与本科上线率就远高于其他省市。于是,教育部门想出一个最愚蠢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办法,就是各省市分开来定录取分数线,也可以各地用不同的试卷,以平衡各省市的录取人数。这样一来,实际不是考生的成绩说了算,而是各省市确定的录取总人数说了算。哪个省市分配的名额多一些,哪个省市分配的名额少一些,便大有玄机。看起来是规则,但是野蛮的规则,各方都不满意。
说是要支持中西部,但京津沪却不放出名额来支持,反而让江苏、湖北等地“转让”名额,那么,这些地方的家长又岂能不感到愤怒?
这个问题由来民已久,根本问题就在名校资源稀缺。政府过去用“211”“985”来重点扶持一些大学,却是拉大这些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同时,这受扶持的大学又分配不均。有的省份,没有一所“211”“985”,手上也就没有名校资源。另一方面,就是对民办学校采取限制的政策。有人想办大学,不但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且困难重重,让人望而却步。与此关联的,又有一直未解决、令人诟病的高考指挥棒难题。中国教育资源不均与教育资源稀缺,带来的严重问题是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那些特别擅长考试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即便上了好的大学,最终走上社会也发展不了别的能力,只能碌碌无为虚度一生。
教育公平的根本出路是大学教育多元化,对民办学校真正敞开大门。办什么大学由政府说了算,财政支持给予哪些个大学由政府定夺,结果就只能是瞎摆乎,大学也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大学教育还应承担科技与技术创新的功能,这在中国也变得非常虚弱。大学失去了应有大学精神,大学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向政府乞讨经费的竞争,这样的大学,也只能走向荒唐,并在社会制造更多的教育不公平。
至于眼下的学位数量问题,怎么看都不合理,但既已形成一种历史惯性,只要动一动,就必然引发社会恐慌与非议。根本的问题不解决,人们反而会在枝节问题上争吵不休。过去中国商品短缺时,为了争几斤米,几两肉,几滴油,民众之间都可能大打出手。东西少,就必然引发争夺。春运的情形也是这样。到春节期间,谁都想回家,可交通运输跟不上,为争一张车票,不但旅客之间易动粗,黄牛党、骗子等都齐齐出动了。因此,教育部门如果仍未认识到教育不公的问题症结,没有深化教育改革的勇气与意志,那就只能既耽误了一个个孩子,又给社会动荡积蓄更多怨气与愤恨。
“扫一扫”欢迎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