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碳生活的流行倡议太有些虚假

(2010-05-19 14:48:58)
标签:

时尚

就算没有全球温室效应的威胁,低碳生活也应当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消耗过多的能源,是过度追求物质的欲望,古代贤达智者早就予以谴责。道理很简单,欲望没有止境。满足了一个欲望,新的欲望随之而来。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资源有限和欲望无限推在一个盘子里,人性的丑陋与罪行也就暴露无遗。老庄哲学对此的揭露和批评,是在古代哲学最为深刻的。可笑的是文革时代,老庄哲学却被不恰当批评,扣上“消极主义”和“小国寡民”的帽子。可实际上,不过分索取,过犹不及,却是真智慧的生活。

很多人听不进智者的教诲,听不到醒世者的警示。他们总是在危机已经开始降临之时才临时抱佛脚。地球温室效应产生强大破坏力正在逐渐显现。再说,随着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也要现代化,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尤其是能源、水等供求矛盾尤其突出。资源有限。在能源领域,一时间又难以找到取代碳基能源的有效方法。所以,只能在节药资源方面多想办法。在一些学者和社会名流的提议下,“低碳生活”正受到推崇。他们提议的是少开(坐)车、少乘飞机、少开空调等。这些提议都对,可偏偏漏掉了20世纪兴起的几种特别浪费的生活方式。下面试举几例。

其一,漏掉应当停止各类大型运动会。奥运会、世界杯等运动会,都应当停掉。原来说加强体育运动能增强人民体质,可运动员们却都伤痕累累,多难长寿。适当运动才是长寿。像体育运动员那样过度运动,对身体反而有害。更主要的是每搞一次大弄运动会,都要建一系列场馆,引得成千上万人为运动会反复出行。如果停办各类大型运动会,那对于碳的消耗不知有多少。办不办大型运动会,草民说了不算,但大家可以用行动来抵制。不关心,更不买票去观看那些比赛。大家不为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掏腰包,那些运动会就办不下去了。要想体育竞技,我们自己来。一个小小的球场,玩什么都可以。而且是自己上阵,出一身臭汗又不必每天进行超强度训练。大型运动会或成功的商业比赛,把大部分民众变成体育观众而不是参与者。我们不应继续被这玩艺迷惑。

其二,漏掉应当停止各类大型剧院演出。文艺生活我们需要,但不应被明星经济牵着鼻子走。越来越奢华的舞台布置,越来越有钱的明星大腕,其实都是大众口袋中的银子给惯出来的。现在有电视,有互联网,要看文艺表演,不必非到豪华剧院去。倒是社区简易舞台可以大力提倡。如果你或你的邻居有表演才艺,那就自己来。不一定要明星过来嘛。有些明星说学逗唱并不怎么样,完全是商业包装给整出来的。我们干嘛要犯傻,让人弄成一堆有大量追星族存在的傻民?一场明星商业演出,很多人长途跋涉,花费大量钱财不算,还无谓地消耗大量碳,无意中损害了地球环境,得不偿失啊。

其三,漏掉应当停止住大屋。房子太小生活不方便,但房子太大,则完全是浪费。开发商用大房子、别墅、豪华楼骗人,那是他们的事。我们草民顶不住他们的商业诱惑,对房子面积、品级过分追求乃至相互攀比,那就成了一个个二楞子。我见过两三口之家在五六百平米的别墅中居住。一家十多间房。开始家里干干净净,渐渐发现清洁太累人了。只好请清洁工。再过一段时间,又感到支付清洁工的工资也是不小的负担,又要担心因为清洁工顺手牵羊盗走财物,实在麻烦。大屋在建造时,钢筋、水泥那些东西特别消耗资源;在大屋中居住,各方面的损耗日积月累下来,同样是不小的数目。住大屋就是危害我们自己的地球,这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其他还有疯狂购物、乱买车、赛车比赛、乱旅游等,都在胡乱耗费资源,不再一一举例了。一句话,许多时尚得疯狂的生活方式正在造成大量碳资源的损失。以“少开车1公里,就减少0.22kg的碳排放量”来计算,一场奥运会仅车行一项,现场观众要达到数800到上千万人。还有大量运动员选拔赛、管理协调、商业活动等,一次奥运会导致的出行人次要达5000万次以上。每人平均车行(不含飞机)估计不少于100公里。这样,一场奥运会仅车行一项,就要浪费掉110万吨的碳能源。

在一些人眼里,奥运会之类的玩艺是实在不可缺少的。果真如此吗?没有奥运会,人还不活了?现在我们很多热衷的事,过了几百年或上千年,就被漫漫历史长河给湮灭了。以前中国人爱玩投壶之类的游戏,现在投壶究竟是怎么个玩法,只有猜测。又比如道士炼丹一事,在中国曾流行上千年。西方社会同样如士,他们没有道教但有以炼丹为业的术士。现在,没人再做炼丹的事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一些特别亢奋的东西,只要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回望,就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