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时候拿巨额外汇储备抵御雪灾和通胀了

(2008-02-03 09:11:21)
标签:

财经

2008年1月下旬国新办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宣布2007年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而2007年CPI指数,全年为4.8%。这一年初,CPI仅2-3%之间,从5-6月间开始,CPI指数开始攀高,到8月为6.5%,10月份达到6.6%。11-12月大致在这个高位徘徊。

CPI指数升速过快,有油价、煤气价、房价、学费、医疗费等积累因素,但突破社会心理防线的是猪肉价格。伴随猪肉价格的上涨,食油、大豆、花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更是节节升高。现在,连茅苔酒、五粮液等高档名酒,也乘机把价格拉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物价一再上演疯狂升高的闹剧,并非由于我国商品供应全面出现紧缺状态,而只是商家借局部性商品供应短缺现象哄抬物价,赚取垄断性超额暴利。

物价是一头怪兽。当某些行业商品通过涨价取得暴利之后,就会产生行业间的物价比失衡。于是,另一些垄断性强的行业也只有寻机涨价。如此一轮又一轮疯涨,就会严重破坏物价平衡,导致物价失控。物价进入失控状态,厂商对更高的售价充满预期,那就必然要通过压产、减少供应来制造阶段性商品供应紧缺局面。当政府越是高喊打击囤积的时候,他们越是会囤积,奇货可据。

煤炭业开谋涨价的行为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例子。在2008年大雪灾来临的时候,全国煤炭库存严重告急。许多发电厂的电煤告急,只有二三天到七八天的存量,这样的存量非常危险。只要煤炭接不上,发电厂只好停电。寒冷冬天一直不像夏季那般用电紧缺。如今,煤炭业的不道德就造成这种局面。在北方寒冷地区,电厂停电的结果,比南方更可怕。一些城市失去电力,那会冻死人的。

现在,2008年1月爆发的大雪灾,正好给逐利厂商创造了又一个疯狂涨价的理由。发改委虽然启动了物价特别干预措施,但未必能真正见效。当物价上涨形势逼来的时候,很多居民也会因为可能的涨价而增加生活用品的储备。这样,即使商家没有故意囤积,也会造成局部和阶段性商品供应紧张现象。在“非典”期间,板兰根就曾从5-6元一包急升到20多元一包。

压抑物价最主要的手段是增加商品货源。而与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是粮食、食油、肉食品等农产品价格稳定了,在中国当前这个商品供应相对过程的时代,物价再怎么闹腾都难以蹦上去多高。

中国有如此多的外汇积累。过高的贸易顺差,又与美欧不断产生贸易磨擦。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又等于我们辛苦赚钱却又白送给国外了。那么,不如下大决心,大量进口国外农产品及其他重要生活用品,并以合理的低价在市场敞开供应。在猪肉价疯狂上涨的时候,曾有报道说国家要动用外汇储备从国外进口大批猪肉。但不知为何,直到现在没见什么确切消息。猪肉价也就直到现在仍维持高水平。

动用外汇储备压抑物价,肯定得做赔钱的买卖。为了压抑物价,甚至必须以远低于进货价的售价进行销售。但这样做是值得的。不是强调社会稳定吗?为了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福祉,花多少都应该。实际上,压抑这一轮非理性的通胀,不必要用光所有外汇储备。几千亿美元已远远足够。

压抑以农产品为主的商品价格,会不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中国过去物价上涨的结果来看,每一轮物价上涨后,广大农民反而是最大受害者。物价高涨初期,农民受益有限。然后其他商品涨价远高于农产品,最后最亏的只能是贫苦的农民。只有物价稳定,对农民的收入才有实质性保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