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3唐县寻游之卧佛寺摩崖造像

标签:
佛学历史旅游图片 |
分类: 造像 |
北京古迹群在卧佛摩崖造像合影,聚缘、莲莲、天下人物、真容、极限片、大槐树、古迹寻游。天翔摄影。
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唐县白合镇柏山村卧佛寺水库内,凿于一处高约6米、南北向面西的硅质石灰岩峭壁上。据卧佛像左侧题记记载,此石刻开凿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6年)。卧佛摩崖造像现存大小窟龛95龛,造像138尊,为一处以释迦牟尼涅槃经变相为主体的大型摩崖龛群。其中卧佛造像长达4.5米,为河北省现存最大的石质卧佛造像。涅槃经变相中刻划的众弟子,形象生动,形态各异,较好的表达了佛祖涅槃之际的肃穆哀伤气氛。其余诸龛造像也均雕工细腻,线条流畅,表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是我国北方极为罕见的大型北宋石刻群。
文保碑距离造像很远,差点儿误导我们。现在已经是第七批国保。群主天翔在水库中探路
主佛龛左侧的题记:庆历五季四月八日,造卧如一龛并诸佛菩萨共计一百
卧佛头像
表情各异的佛祖弟子
主龛左侧几米远的摩崖碑,乾隆八年**龙王庙的题记
主龛左侧的力士像
主龛上部的佛龛
主龛右侧
群友们在欣赏拍照
燕赵都市报的报道:
从唐县百合高速下道,向左1公里左右就能看见一片巍峨的庙宇建筑群,这就是著名的唐县卧佛寺。这个村叫柏山,村前400米的地方,当年是唐河一条支流,后来修建了水库,卧佛摩崖造像就在水库旁的山崖峭壁上。
1
卧佛的传说
唐县民间在没有发现卧佛摩崖造像前就有许多活灵活现的传说。据称城西北有一巨岩,形状如一卧佛,来往行人常听见巨岩里面有叮叮当当的斧凿声。巨岩旁有一棵大树,大树下常有牧羊童歇息。一天,牧羊童正在树下午睡,忽然听到巨岩里面发出来“开开开”的声音,牧羊童吓跑了。几天后,牧羊童又歇睡在树下,又听见巨岩里面有“开开开”的声音传出来,牧羊童顺口就接了句“开”,谁知巨岩真就开了,里面真有一尊卧佛。类似的传说唐县清朝的县志也有记载。
2
卧佛曾尘封半世纪
人们现在看到的卧佛,是2004年才从碎沙石里挖出来的。
从现在的唐县县志得知,1958年卧佛寺水库竣工。当时抽调了全县9乡民工4000多人,用了6个月的时间,动土方17万余立方米,石方近6万立方米。当地村民证实,在修水库时,对当时岩壁上的佛造像也进行了整治。也可能是出于保护水中的佛像,当时人们把岩壁上的佛像用沙土掩埋了起来。
据柏山村民介绍:“如今这些佛像成了文物,有价值,那会儿在人们眼里一文不值。修水库时毁了些,剩下的就又用土石都埋起来了。”
随着连年的干旱,水库常年无水,以至村里人们又想起被深埋在沙石中的卧佛像。2004年春天,寻挖卧佛的工程在库边的崖壁下开始了。不久,一尊身长4.57米、高1米、右手屈弓枕在头下、左手直放的卧佛渐渐展现真容,另外在卧佛周围,还发现了百余尊形态各异的造像。从年款和风格上看,可以断定是北宋时期的造像。规制这样大的卧佛,在河北省尚属首次发现。
3
造像大部分毁坏严重
唐县卧佛跨越了近千年的红尘黄沙,依然焕发着它那从容气度与祥和的神态。
现场看,凹龛内的卧佛南北向,头北,面向西。除了卧佛,其他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造像很少,大部分造像毁坏严重,头部毁坏尤甚。
根据装束与饰物,文殊、普贤、观音等菩萨造像一一被辨认出来。而更多造像的身份,却众说纷纭,尚未明确。比如卧佛左侧一武士像,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志毅看后认为是手执金刚杵的韦驼,而到场查勘的河北省文物局的专家认为是护法天王造像。何以出现这样的识别差异?显然跟宋代民间对造像之法的想像与演绎有关。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断定,这尊赳赳立于卧佛旁边的武士像,所起作用无非是护佛而已。还有一个分歧,就是对龛内守护卧佛的10尊面容悲戚的造像身份的认定上,有专家认定是闻释迦牟尼圆寂后前来吊唁守灵的各国国王,也有专家认定是释迦牟尼10大弟子,而在当地,似乎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4
民间自发雕刻之物
唐县卧佛拙朴淳厚,雕工不算精致,比例不算精确,可以断定不是官方作品。“官方有规矩,民间随意性强。”河北省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组长刘建华认为,规矩性和随意性正是官方与民间二者间的重要区别所在,“但整体来说,唐县出土的这些造像,有明确的纪年,文饰线条动感流畅,还是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的。”吕志毅教授也认为,唐县卧佛完工不会花费很长时间,一年之内就可完工;因为是造像,是雕刻中最容易的,且雕工不是太精细,“如果有镂雕,就费工多了。”
水落石出水涨佛没
据唐县文保所所长苑永涛介绍,这组卧佛摩崖造像已于2008年被定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苑所长说,这组卧佛暴露在水库的崖壁上,在水枯年份水库里没水,卧佛是露出在岩壁上的。可一遇到水多的年份,水库一蓄上水,这些佛像就又被淹在水里了,为保护这些文物增加了难度。像去年,水库里的水面就涨到大佛之上,好在今年没有蓄多少水,现在欣赏这组精美的石像正是时候。 □通讯员赵书涛记者齐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