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武牧羊

(2011-11-23 15:58:07)
标签:

苏武牧羊

节气

小雪

杂谈

分类: 心底话语
   苏武牧羊
小雪啦,看着变冷的天气,想起空中飘着的雪花……
妈妈撕着墙壁上挂着的年历,有一苏武牧羊图,妈妈唱起了她儿时二舅教她唱的歌儿,这歌多好啊,流传这样久……
《苏武牧羊》原文: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19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覆,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四听茄声,入耳动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少亏。能叫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
《苏武牧羊》赏析:
转: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232401.html?an=0&si=5
汉朝时,我国北方的游牧部族匈奴经常入侵中原,战乱不断,边境很不安宁。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到匈奴去谈判,匈奴人不讲信用,把他扣留了,匈奴单于(匈奴最高首领)还多方面劝他投降。苏武誓死不从,北匈奴人关在地窖里。苏武忍受着屈辱和饥寒,与敌人抗争。有时候长期没有食物,他就吃毛毡和雪来充饥。后来匈奴没有办法,就把他送到北海去放羊。
苏武到了北海,什么人也没有看见,唯一作伴的就是那只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挖野鼠洞里的荤粮来充饥。后来,匈奴的单于死了,两国和好,汉朝的使者去了匈奴,知道了苏武牧羊的事,苏武才得以回来。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才40岁,在匈奴受了19年的折磨,回国的时候已是满头银发的人了。人们没有不为他所感动的,都说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只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喊最亲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值的脊梁,架起横旦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高山雪莲那种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寒风凛冽,他与冷月为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 ”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凉,他将满口毡毛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去沸腾着一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铁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拥有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记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渐远行
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于铮铮傲骨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水寒冰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做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忘却便是他最好的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是他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生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
翻译最后两段:
汉昭帝即位几年之后,匈奴与汉朝议和,缔结姻亲关系。汉朝索要苏武等人,匈奴欺骗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使臣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和自己一道,夜晚见到汉使,自己把这些年的经历全部加以陈述,并且教汉使对单于说:“皇帝在上林苑打猎,射到大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述说苏武等人在某地大泽中。”使者十分高兴,照常惠那样说,责备单于。单于看着左右随从十分吃惊,对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真的还活着。”单于召集会合苏武的部下,除去已经投降的和死去的,总共有九人跟随苏武回汉朝。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京师。苏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是壮年时出使的,到回来时,已经须发全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荷塘月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