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2011-10-17 07:45:36)
标签:

转载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我忘了是在哪儿道听途说的,讲乐山要复建大像阁,将乐山大佛罩起来,所以今年再不去看,就见不到露天的大佛了。至于“大像阁本来是有的,不知什么朝代给毁了,大佛才被日晒雨淋”的话题,情节太曲折,我懒得扯了。

总之,我是想看看这“野生”状态的大佛,鬼知道复建大像阁后,他会变成什么样呢!所以,尽管听说了乐山景区在国庆长假期间游客爆棚,排队要4至5个小时,才能见上大佛一面,可是我横下心非走这一趟。

10月3日清晨5点半,我和先生包了一辆出租从成都直放乐山。和往常一样,我俩出行总是没什么完整的计划,多是信马游缰、随心所欲。

我们到达乐山才早上7点半,据司机说我们是他遇到过“最勤快”的旅行者了。以至于其间,出租公司还打电话给我们的司机,确认他的位置,估计是从GPS上看到他摸黑奔了乐山,担心他遇上劫道的了。[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我们参拜大佛几乎未排队。但我们出来时,游人已排成“世博会的规模”了。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早上,当车在黑乎乎的高速公路上急驶时,我见到一个标识“眉山”的路牌。当时,我就问司机:“这个眉山是不是苏东坡的老家啊?”得到司机肯定的回答后,我先生马上和司机商量,请他在我们游完乐山返程时,再拐一下眉山,“我太太是个苏迷”。所以我们一结束乐山的活动,接着就来到了眉山,它正好在成都至乐山的中间。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可叹,时下让人血脉贲张的经济发展中,眉山也未能逃脱“千城一面”的厄运,除了空洞的“苏轼故乡”的广告牌,人们在这里完全感觉不到丝毫文气或优雅。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管理方广告做得不少,网页设计得也很完善,但三苏祠外的小马路就是这样一片混乱。参观三苏祠的游客数量比起乐山大佛来说,可谓九牛一毛。因为国庆期间三苏祠对当地人免费开放,所以看起来游客还是不少。[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苏轼从21岁离开这里后,一生只为母守孝,和送父归葬回来过两次,苏轼父母的坟现在眉山县土地乡。在我看来,三苏祠内真实的古迹只有两处:一是建于苏家老宅原址之上的5亩祠堂(其余近百亩园林是后人扩建的),二是苏家的老井及井后苏洵种的黄荆树。
   我去三苏祠除了拜见苏轼,更重要的是向他的爷爷(我没有写错,就是苏轼的爷爷,姓苏名序)鞠三个躬。这位老老苏先生虽然不识字,但乐天豁达,常携酒一壶,以天为幕以地为席,与乡人大快朵颐。我相信东坡先生的酒趣和载歌载舞的人生境界一定来自这位老老苏先生。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据说,当年黄庭坚、秦少游、张耒、晁补之等人都在京任职,平时经常聚会,而独缺苏轼,就请苏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依苏东坡的模样画了一幅东坡像,每当聚会时便挂起来,代表他在座。在李公麟笔下,苏东坡打扮的像个道士,坐于水中大石之上。后来黄庭坚在上面题赞词:“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辙也题词:“人曰吾兄,我曰吾师。”南宋时 ,东坡之孙苏符告老回眉山 ,带回此像 ,陆游入川, 观赏苏符所藏东坡墨迹 ,还到披风榭瞻拜东坡先生遗像。 并写道 :" 百年醉魂终不醒 ,飘飘风袖筇杖横”。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有人将此画并上面的题词镌刻成石碑,立于披风榭中,这就是东坡盘陀画像碑。光绪年间重建披风榭时,将此石碑移放在三苏祠的碑亭内。1982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根据东坡盘陀画像碑,创作了下面这尊东坡盘陀塑像,它保留了迄今为止最靠谱的东坡相貌。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规模就是苏家老宅那5亩地。整个明朝期间,它也是三苏祠。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修扩建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明朝末年,张献忠的一个部将在攻下眉山城后,为泄愤将三苏祠付之一炬,三苏祠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彻底的一次破坏。这场大火后,三苏祠仅保留下来一口古井,一只铁钟,五通石碑。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摹拟重建三苏祠主体建筑——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1959年辟东西厢房为三苏父子诗意画陈列,启贤堂为文献版本、墨迹拓本陈列室。文革期间被毁,1978年又恢复。咱就是对这种拆了建,建了拆的事,乐此不疲。

不过,我觉得东坡先生对有祠无祠,是不会挂怀的,因为他在世时就已经说了:

“遥知思我处,醉墨在颓垣。”
[转载]久知世界一泡影,欲向先生借枕头——眉山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