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用铅笔画记住胡同
标签:
转载 |
况
况晗:男,1961年生于江西宜丰,现定居北京。198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荣获首届徐悲鸿奖学金。199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毕业分配至北京,住在胡同里,对胡同产生了情感。他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对即将拆除的民居情有独钟,从日常生活的景物中发现诗意和美的韵致,在探索中创造出宽线条铅笔来描绘北京的胡同。
近年来,铅笔画已成为稀有画种,除了学生的素描习作,已很少有人光顾了,但况晗还在坚持着。许多人认为铅笔素描单调,不如色彩争夺眼球有力。但在况晗看来,铅笔素描有它独特的表现力。原本就对铅笔素描情有独钟的况晗有着自己的理解:单纯不等于单调。如同中国画墨分五色,铅笔的单纯可表现无限的丰富。更为重要的是,铅笔画朴素的线条更适合表现古老朴实的北京胡同。
在当今中外画坛,以铅笔素描作为学习绘画及写生的基本手段已属于每个画家的必修课题了。其中有许多蜚声国际的实力派画家,其铅笔素描作品亦具有极高的水准和价值,可以独立地成为完美的作品并被人们珍藏及传世。但是,能把铅笔素描发展成另一个成熟的画种,不仅有独特的风格,而且有着高难度的技巧,这种成功的例子在国际画坛却非常罕见。
然而,偏偏在北京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美术岗位上,就有着这样一位实力雄厚的画家,他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凭着一支铅笔和虔诚的心,创造出铅笔画的一片新天地,成就了铅笔画领域闪闪发亮的一家。这位画家便是况晗先生。
况晗的《消失的胡同》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在对比中看变化。他的立意极好,从同一个视角看,注意,一定是固定地从同一个视角去看,一边是十多年前的某个胡同,另一边是今日的同一个胡同,两者对比,一下子,胡同景观变成了动态的,把时代的脚步描绘了出来。这是此本图集不同于别的胡同图集的特点,很了不起。大家知道,北京在最近十多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为全世界所瞩目,纪录这件事便是成了一代文化人的好选题。有识之士纷纷拿起了相机,或者画笔,积累资料。况晗动手早,始自1990年,距今差不多已有十七八年了,又画又摄,起码拍了一万张照片,有的胡同先后去了十几次。他本是学画的,除了相机,还带着画笔去实地写生,一开始是画水彩,后来是用宽铅笔画。搞着搞着,时间一长,咦,有了新主意,把最开始的胡同绘画画面和最后来的胡同摄影画面并列放在一起,一看,岂不是绝妙的对比吗。不用说过多的话,胡同的变化就一目了然了,好主意!这就让况晗的图册有了重大的史料价值,一定会受到热烈欢迎。
(蓝色文字来自,博友豆豆的钢笔画的转发博文)
另:我妈看见我画的况晗的肖像,我妈说那手画的真好,这人好像在看体温表,我大笑:“妈,看体温表有用一个眼睛的吗!那时在看透视结构,手里拿得时铅笔!”
前一篇:多想他人的好处,心胸开阔
后一篇:铅笔画,真美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