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闲来无事读《大学》

(2011-08-21 16:12:00)
标签:

转载

 

基本上在中国受过点教育的人都知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真正知道这个段子来源与大学的就少了,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古往今来估计也没几个。

 

《大学》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四书之首。它本来只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被宋代大儒程颢、程颐单独抽出,再后来朱熹把《大学》,《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另一篇《中庸》合编成并加以注释,这就是《四书集注》,后世将它们称为《四书》。

 

所以,《四书》并不是孔孟时代儒家的经典,而是经过朱熹加工以后,被统治阶级冠名播出,才被定格为儒家经典的。真正的先秦的儒家经典是我们熟知的《五经》。

 

至于大学的作者是何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孔子的弟子曾参。而二程认为那是“孔氏之遗言也”,而朱熹认为,一部分是曾参记录的孔子的话,而一部分是曾参的学生记录的。不管怎么样,版权归孔子是没错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开篇就抛出一个明确的目标,大学的根本那就是,首先要有明德的修养,然后要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来工作和生活,最后达到尽善尽美至善境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儒家“三纲”(不是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三纲)。我们经常讲“内圣外王”,大学一开篇就给出了答案,内圣就是要明明德,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外王就是要亲民,要成为一个社会公民。内外兼修,这就是儒家对人的基本的,本质的要求。

 

为了达到内圣的境界,大学提出了具体的步骤,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定”,“静”,“安”,“虑”,“得”,也就是后世称为的七证,成为儒家修心的不二法门。其实这不但是儒家的修行法门,也是道家和佛家的修行法门,同时也是人类几乎所有宗教的修行法门。所以,我们看这个修行的路线就是,先要学习一些道理,知识,然后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意念,做到恰如其分。通俗的讲“知”是知道该做什么,“止”是知道不该做什么。然后,才能心平气和,动静有度,然后,就能达到心如止水的静。到了静这里,其实修行已经到了一个境界了,老子说:“归根曰静”,说明静已经比较能接近生生不息的状态了。但是,静以后还要怎样?就是要安。安是一种比静更高的状态,我们经常看到佛主的塑像,面带微笑,这其实就是一种安的表象,也是一种“惯看秋月春风”境界。然后,思想才能开阔,才能静思,最后领悟到更高的“知”。

 

看起来这个路线很简单啊,其实能做到的没几个。当然,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境界,所以这个路线要反复的进行,有了较多的知,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领悟更多的知,才能达到“内圣”的境界。

 

如果按道家和佛家的观点,这时候就完事了,可以洗洗睡了。

 

但是,儒家认为这还不够,我们要“学以致用”,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去实践它。这就是所谓的“外王”,这就是儒家的伟大之处。记得有人说过,儒家是粮食店,没它就得饿死;道家是药店,有病的时候才需要它;佛家是百货商店,需要了就去。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这就是为什么儒家学说,在东汉刘秀时代被定为国学,从此统治中国近二千年。如果你说儒家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我也无话可说。

 

外王有八个步骤,“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格物”,“知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被后世称为八目。格物,就是要“能尽物之性”,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明代大学者王阳明,为了搞明白格物的法门,整天对着竹子格来格去,最后弄到自己生病,也没弄出个所以然。后来恍然大悟,对大自然是要用心去体会,要用实践来验证,并形成了自己“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明白了万物,也就知道的自然运行的规律,也就达到了知至的境地。啥叫诚意?大学的解释是“不自欺”,也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的在自然万物中理解自己,修正自己。诚意之后,就能理解自己在万物运行中的处境,摆正自己的位置,并勇于面对,这就是正心。

 

从前面的七证,到现在的格物,知至,诚意,正心,目的只有一个--修身。修身不是为了好玩儿,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除了个别朝代有严刑峻法意外,大部分对人的约束还是宗族家法,这就是所谓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而古代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不像现在就那么几口人。因此,学会了管理一个家族,也就学会了治国的道理,也就能治理天下。

 

儒家早起的代表著作,《春秋》,《论语》,《孟子》,只是告诉人们一些是非观念,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一些政治理想,但是,《大学》却清晰的告诉人们如何具体的有步骤的去实现它们。正是这样,《大学》才被后世推崇为四书之首。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后来佛家的修行方法。比如《心经》里的“受想行识”,跟格物致知何其吻合;比如佛家著名的“戒,定,慧”三学,不就是《大学》七证的简化版吗?!

 

《大学》是大人之学,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终极目标,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修炼。所以,汉儒提倡“天人合一”,唐代韩愈提出了“新儒学”,宋代程朱提出了“理学”,明代王阳明提出“心学”,后来人也只能在这些学术里面兜圈子了。

 

而到了当代,又开始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能否继续对这些古老的学说有新的贡献,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是自己对《大学》的粗浅理解,欢迎拍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