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學”是從歷史中找出規律。可是,好像還沒有"科學歷史"這詞。“科學歷史”不是科學史,是如何科學地研究歷史真相,考古學可以算一部分,但不全面,因為光是歷史文獻就有許多矛盾沒有解決。沒有科學地研究歷史,是不能有歷史科學的,因為歷史被惡意改寫,缺乏真實性,也就無從總結規律,總結出來的規律也沒有意義。
事實上,歷史給改寫的例子是觸目皆是。美洲原住民的語言文化幾乎被全部消滅,他們的歷史被任意改寫。
中國的海交史也遭同樣的塗改。所有在中國種植的美洲作物都被認為是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帶來的,中國人一直深信不疑。如果深入問是誰帶來的,哪年哪月,什麼文獻記載,完全沒有解答。可是,再查下去,歐洲人自己還沒有種植和利用這些農作物,它們就在中國出現。歐洲人怎麼可以把自己還不會種植的作物帶來中國呢?他們的目的是什麼?真的為中國帶來利益嗎?
綜觀明清兩朝,歐洲給中國帶來什麼利益?
最大宗的“農產品”是鴉片。在越洋貿易成本昂貴的當時,在歐洲各國自己之間你死我活爭奪市場,爭奪資源,他們會為中國提供農業技術,使中國興盛嗎?所謂西學東漸有多少是事實?
而四百年來,一直被西方無限次重複的“西學東漸”給寫進了中國的教科書,一代一代傳下去。歷史的真相又如何?坤輿萬國全圖明明是鄭和時代繪製的地圖,是利瑪竇把中國的世界地圖傳給西方,卻是非顛倒,中國變成了受惠者。利瑪竇來華後,歐洲的世界地圖上突然出現了一些地名是歐洲人還沒有“發現”的,這是完全違反基本邏輯的,而這些地名在坤輿萬國全圖上清楚用中文註明。究竟是利瑪竇把歐洲文字翻譯成中文,還是把中文翻譯成拉丁文,意大利?為什麼沒有人提出疑問?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美國原住民的歷史上也觸目皆是。明明是中國的技術,歐洲還沒有,卻被認為是歐洲人帶來美洲的。事實上是歐洲移民把中國人留在美洲的技術傳回歐洲。這些事實不會明白寫在史書上,要靠比較,分析,從字裡行間找證據。
這些重大的歷史篡改,嚴重地打擊了中國的自尊和自信,使得自利瑪竇以來四百年來,中國人對自己的科技完全失去信心,崇洋媚外,進而把外來的糟粕當珍寶,把自己的珍寶當糟粕。科技,文藝,經濟,宗教,無一不看到這種怪現象,處處亦步亦趨,以舶來是瞻。
在各方面努力申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兒,我們是真正認識到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還是以它們作為投資的工具,本錢?
似乎話題越談越遠,其實不然。科學地研究歷史,才能真正總結歷史教訓,發展歷史科學。認清中華文化價值的所在,是當前的要務。更廣義來說,在兩種文化生活過多年,我的經驗是長遠來說,東方的經驗和理念比西方對世界的前途更有優勢,值得傳承推廣,以後細談。
(李兆良 201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