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想读就能读的,也不是功利性的
(2011-02-05 09:49:00)
标签:
读书柯云路功利 |
分类: 心底话语 |
说到读书,看到柯云路说,春节有十本最适合读的十本书,有中国的四大名著,有心理学弗洛伊德,森田等的书,经济学有萨妙尔森的书,还有中国的《论语》、《道德经》和《易经》。他说的这些都是好书,当然,就此来说,已经不止十本了。他在文中还举例,说一男孩,经他的说教,读了这些书,进步很大。
他几次撰文都说过读书的事,这次在春节之际,又劝导大家读书,一听,这事好事,再好不过了,不过,我一读这类文就想,这样读书可能吗?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读书的基础,没有读书的乐趣,这些书作者的名字都不知道,也就是说没有读书的滋润,经别人说,就真的能读上这些书吗?
严格说,对读书没有铺垫的人,去读这些书,会是很大的负担,就如一个学生,不愿意学习,上课考试经常是他最难过的时候,所以,上课会开小差,久而久之,学上下来了,但没有什么更多的真实的收获,人们就不再会去学习了。很多成年人,不愿意再来读书,一是没基础,二是没兴趣,三是读书不会有现实的利可图,这些,就成为长此已久不能再来读书的根本。
现在,很多暴发户也很想靠近学问,每个老板的办公室和家中的书房,千篇一律地老板桌后,都有一大溜很排场的书橱,其中摆着整齐的装帧漂亮的书,其中也有《论语》、《道德经》和《易经》等,但是,从摆放到谈吐,一直到行事,是可以看出的,也许这书,就从没翻过。由此可见,不管是谁,就是有钱的人,也是知道的,能读书有学问是人的一个层次。
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很真实的,不是摆样子。如果说,能读书,能靠近做学问,就更是一个人的灵魂很超脱,层面很高的位置了。首先是要有心灵的一个修养,对人生与社会有个认识,然后,读书就成为生命中的自然,是一种与成长紧密相关的了。没有这样的基础,把读书纯粹看成是自己提高什么,尤其是表面的东西,这就不是读书的真谛了,人也不可能读这些书了。
真的,这些书是经典,真的能读,不说读懂,就说读下来,通读,是实实在在的通读,而不是只知道书皮名字,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说真的,我说了这样多的关于读书的话,好像我是一个读书人,曾经我也一直把自己作为读书人,现在,我越来越感觉,读书不是可以用任何来替代,用什么来渲染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精神成长过程。这样说,我是直言,这些人名我知道,一些基本情况也知道,有些解释读过,但真的原著,这些,我也没有通读过。
前天,两个年轻的朋友来拜年,我和他们聊,也很书说到读书,我问他们,你们现在工作能占你现在精力时间的多少,他说也就是三分之一,我说,那么剩余的时间读一些书吗?他们说读。我问其中一位做广告策划的年轻人,我说,你读什么书呢,他说,是专业书,我继续追问,什么专业书呢,他说,市场心理学,我更深入问,谁的书,他说,是美国人的。我改变了一些问的方向,我说,还读其他的书的吗?他说,没太读,我说,是没有什么有兴趣的书,我说是,一个人的兴趣最重要,而兴趣的启发却又是一个人多种生活经历的集合。其实,这两位年轻朋友还是相当不错的,两位都是研究生,另一位是马上就要考博了,所以,这位朋友的精力现在都在准备考博上。后来,我也说到了一些经典的书,他们都还没有涉猎过。这两位朋友还是相当不错的,读书的情况都是如此,若是其他人,若知识的功底比他们低一些的,大有人在,读书,很难在他们之上。
所以,读书不是一件简单想读就读的事,而是一种精神生活习惯。若把读书功利化,也不会是真的读书。能够给人推荐读书,不是一件公共性的事,是个性化很强的事,且,就如一个老师对待一个很了解的学生,才有资格来指点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