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联想

标签:
文化抽象实在博弈圣经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很欣赏一个人的文化心理及状态。好像世人也是这样的吧。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文化的人受到人的尊重,没有文化或少有文化的人都会努力地去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定义在现实中是不同的。上个世纪50年代,人有文化标志在识字上,人能认些字,就是有文化了。后来,解放初期就有了扫盲,这时的扫盲,就是教人识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识字再也不是标志着人有无文化了,因为,现在,中国人已经都识字了,即使有不识字的偏远山区,也只是极少极少的了,是不是可以说就没有了呢,我感觉差不多。
社会是在发展和进步的,而能够认字已经不能标明文化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文化不是说认不认字的事,那么,现在,怎样才算有文化呢?现在的人都愿意多读书,能够上大学,上了大学再读研究生,现在的研究生也有很多了。但是,这是不是就标明这些人有文化了呢?的确,若说这些人没有文化,这些人不答应,其他人也会茫然了。到底怎样才是有文化呢?
我也在反复想这个问题,究竟文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怎样的关联与体现呢。也许,我也说不很清楚,但是,我感觉,一个人有文化,不是你认了多少字,学了多少技能知识,而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心理,能够面对自身、家庭和社会,有自己一个稳定的心态,能够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变成一种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能够有意义的东西,最终体现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能给自身稳定心态,同时,还能去做一些有意义价值的事情,有足够多的社会活动。
这样说,也许是很抽象的,也许我没能说得清楚,但是,我的心中想说明的是,一个人的文化不是一个固定的样子,不是你得到了什么,比如学习,你有了本科研究生的毕业证,拿到了学位,这都是一些外在的东西,而内在的,是一个人通过学习知识,把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转化的过程,和在具体事情上能够比较和缓的处理能力,这是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所定。文化,我认为更多的应该体现在这些方面。更多的表现在一个人努力地与社会关联和为社会的进步不懈努力的能力。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而努力,同时,也在为整个社会的文化进步而做好每一个人应该做的。这样的心理,我认为是一个人比较高的文化心理,同时,会不断地提升文化水平。
查了一下网上,文化,有这样定义的:
在《博弈圣经》是这么陈述文化的:
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里的非绝对对立性。来源:康永盛世文化传播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