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村笑得质朴、坦诚、真实。从见面寒暄到握手告别,这极富感染力的笑容一直挂在他脸上,打动着我。
画速写、工水粉、刻版画、做书装,“多面手”罗雪村用不同艺术手法诠释着对生活的感受,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他画得最多的,还是速写。我就是从《人民日报》副刊看他的速写作品而熟知他名字的。作为人民日报文艺部美术编辑,罗雪村创作了包括鲁迅、季羡林在内的大量名人肖像及故居速写,成为《人民日报》副刊的一个品牌。
罗雪村,1955年11月生于北京,初中毕业前因家中变故辍学,此后到京郊农村插队。1976年底返城后,他先后到北京幻灯制片厂、世界知识出版社任美术编辑,1991年1月调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至今。
在《生命因画而美丽》的自述文章中,罗雪村这样回忆:我打小喜欢画画。1962年在海淀区马甸小学一年级第一次上图画课时,姐姐留给我一个铁皮铅笔盒,盒盖上荷花与青蛙的彩色画引起我的兴趣,便偷偷描摹……在“文革”那个恐怖的年代里,因为家境不好常被人欺侮,所以整天不愿出门,而忘情于画中,这使我逃过了外界对自己幼小心灵的许多折磨,被罩上阴影的日子也因画中的色彩而明亮了许多。
罗雪村心灵深处有着解不开的乡村情结。和他交谈,我特意提到家乡桓台。我特别介绍,那是一个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结合处的小城,地肥水美,民风淳厚,1990年建成我国江北第一个整建制亩产吨粮县。除了粮食高产开发在全国享有盛誉,生活在这儿勤劳智慧、富有创造的乡亲还培育出细毛山药、实秆芹菜、四色韭黄等品牌蔬菜,得到土地丰厚的回报。不仅如此,桓台还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八万出身农家的能工巧匠凭借手艺闯天下,全国所有省会城市都有出自他们之手的高楼大厦。罗雪村听得很仔细,眼神中流露出对乡村的向往和依恋。
他说,由于祖籍农村,出生时又值雪天,父亲给他起名“雪村”,希望他不要忘记农村、忘记农民。罗雪村的确没忘本。在郊区农村插队时,他随身带个小本,将村里的景物画了个遍。回城后,他有空就到农村写生。村路、小河、麦田、草甸、篱笆、泥屋、辘轳、井台……乡村是他做不完的梦,画作就是他的乡情日记。在草地上打滚,去村路上徜徉,对着泥屋倾诉,望着麦田冥想……罗雪村将对乡村的热爱融入画幅,从色彩和笔触的韵律中,不难读出他情感的真挚和细腻。
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水,金黄的麦浪,摇曳的柳枝,轻柔的雨帘,晶莹的雪花……热爱生活、崇尚本真的罗雪村对乡村的纯洁和自然是那样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