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宗迪:语言与怪物

(2010-08-16 14:27:55)
标签:

刘宗迪

语言

怪物

杂谈

分类: 随手翻翻
刘宗迪:语言与怪物
 

     4月1日,民文所举办敬文民俗学沙龙,刘宗迪副研究员以“语言与怪物”为题做演讲。
     刘宗迪介绍说,《山海经》一书鸟兽跄跄、怪物充斥,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怪物世界,因此一直被视为一本怪书。自从有了神话学,学者们就从原始思维的角度解释《山海经》中怪物的来历,认为《山海经》中的那些怪物并非实际的存在,而只是古人出于对自然的无知和恐惧、凭借“神话思维”或者“原始思维”所凭空捏造的虚幻之物。但是,《山海经》成书的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大师辈出、理性思维已趋于完善的年代,很难相信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还停留在“原始思维”的阶段。况且,只要全面通读一下《山海经》,你会发现其中的叙述,即使是关于那些牛头马面、人首兽身的怪物的叙述,都是头绪分明、条理清晰的,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很难想象,一个对世界充满恐惧和无端幻象的头脑会如此条理分明。
     刘宗迪认为,《山海经》中那些怪物的秘密,不在于莫须有的原始思维,而在于语言,在于《山海经》时代人们用来记载自然界、描述花草鸟兽的语言。大自然中的动物千姿百态、对动物形态的描述,是博物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系统的动物分类体系建立之前,古代的博物学家难以像现代的博物学家那样,将一种陌生生物的形态和习性在现成的生物分类体系中对号入座,分门别类。在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建立现代生物分类体系之前,在没有一个现成的体系供博物学家给自然万物统一对号入座、编号命名之前,古代博物学家介绍一种陌生动物的唯一办法就是将这种动物与人们熟悉的动物做比方,告诉别人这种野兽脑袋长得像什么、身子像什么、皮毛的花纹像什么、尾巴像什么、叫起来的声音像什么等,其实至今一般人在向别人介绍一种罕见的动物时,仍是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办法。
     刘宗迪认为,世上本无怪,只是由于我们不了解古人用以描述动物的话语系统,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看待这些记载。因此,在我们眼里,《山海经》中那些原本老老实实的记述就成了怪物,而《山海经》也就成了一个“妖怪出没的世界”。

-----------------------------------------

 

刘宗迪,1963年生,山东即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79年入南京大学气象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入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民俗学,神话学,先秦文献,口头传统,民间文学。学术性随笔代表作品《文字原是一张皮》(《读书》2003年10期)

  职务: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现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1979,9-1983,7:就读于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9-1991,7: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高尔泰先生攻读文艺美学,获硕士学位。1998,9-2001,7: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钟敬文、董晓萍先生攻读民俗学、民间文学,获博士学位。 著述:        在《民间文学论坛》,《民族文学研究》、《文艺研究》、《民族艺术》、《民族研究》、《读书》等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专著《姓氏名号面面观》齐鲁书社,1999年。 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方向的研究。承担博士后研究项目:《山海经文化渊源考》和北京市青年人才专项经费项目:《叙事与仪式关系的田野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