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兼答朋友评语,在……

标签:
闲着写思回复评语完美空间尼采叔本华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昨天,看到博友在我的博后的评语,是说“思”与“写”的,说得挺深,我倒挺喜欢。这博,还是我在新浪博客不久的,是4年多前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277d401000340.html。看到有朋友还能看到我这样深的博,是说时间早,真的挺感谢的,可见也是一读博写博人。我自己都难得去翻阅了,因为,感觉事情挺多,就是少了,空闲着,也是一种存在,就让自己闲着,也没去看……
以前,我不太愿意闲着,所谓闲,人们的认识是不同的。有人看我写博客,常说“闲得没事干”,当然知道我写博的人还不是太多,是说真的相识的人。大家都知道我爱写,可怎么也想不出,我写的是什么。说真的,在我的周围,真读博的人还真的不多。有一人,知道我写博,见我就问网址,我给他说了几遍,可他楞是没记住,就连我最好的朋友,也时常记不得。我告诉他们一个方法,就是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改一字,把思字,改成写字,不是知道我爱写吧,这就记住了,是“我写故我在”的全部拼音。可,就是我写故我在,他也忘记了。呵呵,这就没着了。再见我,我先说,还告诉你我的网址吗?他说,要的,我想看,可就是找不到。我又说了。再见了我,说,去看了,是刚告诉的那个时候,只看首页上,你写的是什么意思呢?看不懂了……呵呵,这可是懂我的啊……后来,我说,别看了,我们就这样认识不也好啊。是的啊,人何必要把人心都看透呢。我说的人心,是一个人的内里,真的认识,不容易啊,没有思想做奠基,是不会相识的。
人和人的相识,都有阶段性,其实,更多的是停留,停留在你喜欢的那个地方。这也是存在,这样的存在是随机,也是现实。仔细想来,人和人,有多大的空隙在啊,可是,这种空隙,却给了人很多的美好,让人能够松动着,不是被挤满。
记得就是写这篇博文的时候,我的时间是很满的,看到有人给了评语,不写完回复,是不会睡的。那个时候的博客功能还是低水平的,回复就是自己在评语中写,我呢,多是写上给谁的。现在的回复功能越来越强大了,可是,那个时候功能差,可见去写回复,是真诚地交流,可现在,功能强了,真诚的评语却少了,看着花哨了,有各种各样的表情,可自己的东西却少了。我对表情的应用是不多的,不是所有的都给用,原来用的哪种,也是比较固定的,可后来,我变了,变得用得更少了,凡是再用的时候,多是真情表达了……
朋友的评语很有分量,我读了很多遍,若是原来,我会立刻写上很多,可是现在,我想把这样的思想交流,放得长些,散些,其实也是深些,这些,就表现在闲上。若是紧张地写着,只是现在的这些东西。而现在先不写,其实,在我的心里有着,我会再去思考更深层的东西,当这个话题有着冲动的时候,会写。人与人的交流,能够文字的形式,保持比较久,这就是难得的了。
记得,尼采的老师应该是叔本华吧,他们是那样好的关系,在一个时期,经常能够家中坐着闲聊,可是,真的思考得深了,两个人走路,就有了分支。当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的阅读总会停止,心里好像很难过,是人与人的那种情感,感觉丢失了。也许,这就是存在,也许,这就是必然。人在存在的时候,最根本的是思想,而思想,永远不是依附于哪个人的。有着分支,这是必然,我们伤感某些东西,也许,恰恰是美好。
最美好的,不是完美,完美,仅仅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心理追求,完美存在吗?我们做的,只是过程,所有的,都是过程,在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认识和感知新的事物,从而让我们不断地体验新的东西,让生命不断地完善着、成长着,可是,没有终结,真的完美也不存在,只有接近,这个接近,就是我们的人生追求。
追求的形式很多,反过来想,也很美好。非是什么都是满的是美,而残缺的,正是完美的另一个部分,是存在。
不让自己满,给自己很多的闲的空间,我感觉挺好,闲适和散淡,才是我们生活的主调。所以,写博,读博,和评语的回复,我也变化了挺多,给自己更多的空闲……
当然,朋友给我这样认真的有学问的评语,我依然是感谢的,回复是一定的,也记在心里。为了更好地读,我已经把这评语复制成文,放在我的秘博中了。这样的交流,我就很高兴了……
附,当时的文、朋友的评语和我的简单回复
分类:哲学前卫 |
你关于写和思的关系的思考很有意思。思和写都离不开语言,但写无疑是对思的系统化和升华。
这里我想和你谈谈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我不否认,从“我思”的确可以推出“我在”。同样地,从“我写”或“我唱”,“我吃”,“我玩”也一样可以推出“我在”,甚至从“我什么也没有做”中也可推出“我在”,因为前提中已经指明那个什么也没有做的就是我。一句话,“我在”这一结论已经隐含在任何以“我”为主语的句子的真理性中了。但正因为如此,这个论证对于笛卡尔是不相宜的。你知道,笛卡尔本来是怀疑“我在”的,他的目的是从一个无可置疑的前提中推出“我在”,从而消除他自己的怀疑。但“我思”并不是笛卡尔有资格当作前提的东西,因为像上面看到的那样,“我思”已经隐含地包括了他的结论。从他的哲学思考看,他真正感到无可置疑的是思维的过程,换言之,他真正感到有把握断言的只是“思在”,而不是“我思”。当他将“我思”作为前提时,他已经隐含地把他要证明的东西(即“我在”)包含在内了,这样作成的论证明显地是一个无法接受的循环论证;就像当老师要我们证明“a=b”的时候,我们如果对老师说,因为a=b,而且a=c+d,所以a=b,那老师肯定不答应的,因为这个证明把要证明的结论当作已知条件的一部分了。而同样明显的是,从他真正认为无可置疑的前提“思在”出发,是推不出“我在”的。
当然,我并不否定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之父的地位,因为他倡导了一种精神,一种不迷信外在的权威而相信人类理性的精神,他还使哲学思考从本体论(世界的根本结构是什么样的)转向了认识论(即我们的各种认识从哪里来的,它们正确与否的根据又是什么)。不迷信权威的题中应有之义就包括了对笛卡尔本人的思想的开放态度。
-
博主回复:2010-07-22 09:37:21 [删除]
你好!
谢谢你的留言!
对于,我思,我在,的确有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你所说的我在,很在理,很细致。的确,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思”和“在”的问题。
很乐于与你做这样的交流,只是,当时我有事情,先不多说,随后找时间。不迷信是人生最好的“在”……
我们这样交流,是我在博上最如意的地方……
再次感谢,问候!
另,你的博我去过,纯粹的哲学理论,向你学习。英文我很差的,看不懂,说心里话,我是极力想看懂的。因为,一些表达,英文和中文是不同的,不是任何事,任何语言都能说得清楚本语言的表达……其实,这又是一个“在”
随后再说…… - 来源:我“写”与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