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理由是什么?(转)

标签:
奥斯卡女导演82年凯瑟琳·毕格罗杂谈 |
分类: 提笔记事 |
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拆弹部队》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成为奥斯卡82年历史上第一位夺得最佳导演的女性导演。...
奥斯卡若干最佳中,最重要的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应属最佳电影,以及最佳导演。《拆弹部队》一气拿下后面两者。众说纷纭。
适逢3.8妇女节百年,3.7趁热出炉奥斯卡新热最佳女导,不免成为百年3.8一个美丽的邂逅。但“《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伦的前妻”嘉芙蓮碧格露凭《拆弹部队》获奖,多少撩拨与抚慰了一下男同胞以及《阿》迷失落的心。
但追本溯源,奥斯卡拼实力,实至名归的《拆》剧好在哪里?或者嘉芙蓮碧格露,如何以妇人之勇,拼掉了头号劲敌、前夫的《阿凡达》?
且看媒体报道:“嘉芙蓮碧格也是首名獲得這個獎項的女性,電影同時獲得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剪接、最佳音效及最佳音效剪接。而提名數目相同的科幻立體電影《阿凡達》有三個技術獎,分別是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及最佳視覺效果。”
黄与蓝——镜头
可以说《拆弹部队》的前半集是平静中突然爆发的:燥热晴空、黄色土屋、废旧汽车,这些伊拉克常见土地上,自然出现几个美国大兵以及他们的装甲车。咀嚼着口香糖前进,向着死亡的三寸方地......载弹机器人马达声、沉重盔甲下的呼吸声、干渴的嘴唇、甚至恶从胆边生豁出去的英雄主义,这些粗线条,搭成很MAN的美国兵残酷的战场青春。
“砰”的一声,大兵灰飞烟灭。现代场景造成的高速慢放,清晰可见拆弹者头盔中瞬间血糊一片,将震波的威力。故作轻松的气氛,原来都是为了铺垫那一瞬间的牺牲。用一句俗话叫作“生命本来脆弱,追究事实只能自sad”。
黄=焦虑苦等+突然死亡,等那瞬间肝脑涂地、身首异处的命运。
相比,蓝色的阿凡达们,无忧无虑的舞蹈,之后却皈依战争之结论——生存并繁衍着。3D最不擅长的就是感情戏。接吻,始终不明白两个蓝色的族群的相好,能够给人类观众什么共鸣。因为她既不像女孩儿,他也不男。而那脆弱的捍卫手法,就像当年的土著印地安人对抗欧洲殖民。因此,有人资助港菜园村民看《阿凡达》从而希望他们奋起抗高铁,笔者始终表示疑义,如果不是纯朴的用心,那么就是在炒作话题。
蓝=平静隐晦+冥想由心,本身即处蔚蓝之星的地球人,实在想象不出外星族有多“悲壮”。就像你不会去猜考拉的悲伤或鱼的微笑。归结一个字,还是少共鸣。
红与黑——主题
红色的血,在《拆弹部队》的头盔中凝固。而侵占异族领地的阴谋,却在黑色的《阿凡达》人类部队里私心荡漾。
红色是仇恨,黑色却是贪婪。对战争的探讨,无法回避的这两方面,在《拆》与《阿》的纠结中开花。只是这次仇恨,赢得了更多的掌声。写实也总一样,比如这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的Precious,一个如果不给奖就遭骂的“必得”之作。
电影的唇语
希区柯克说:“电影只是把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剔出,从而用艺术的方法,强化局部的意义”。但据说,现实远比电影精彩。
关于《拆弹部队》为何会获奖的探讨还刚开始,也有着更多的话题。想说的是,电影承载的不只有主旋律,也有人类对于战争、道义的终极探讨。比如《改变小说》、《单身日记》(Sideways)、《老无所依》,还有詹姆斯的《铁达尼》。
无论如何,现实的死亡残酷,还是胜过了那想象出来的疯狂。
至少在2012前,人类还可以积点德,忏点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