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姐弟的事迹,真的很感动。我在思,人能够做到为别人解难解忧,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人的思想的形成,并非绝对是年龄的大小,在他们这两个姐弟,还都是90后,却能有如此的思想和所为,让我感到,做人还是要做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只是,我一直想说的是,人不能只是因为客观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本质,若是有文化而形成,是更为牢固着的。
-----------------------------------------
他们家境贫寒,一日三餐以粗粮、咸菜为主,一年到头难得添置一件新衣裳,却乐善好施,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卖报纸的积蓄,几年间捐资近两万元,扶危济困、助人为乐。
他们经常在父亲精神病发作时遭受暴打,却至诚至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周末去福利院、精神病院等地献爱心,3年行程6000公里。
他们家事沉重、学业繁忙,却心系同龄人的快乐成长,在家自办公益性学生沙龙,3年累计接待青少年300余人;并想尽办法,先后令6名辍学少年重返课堂。
王昱人、王昱权这对“90后”小姐弟的爱心传奇,一经本报连续报道(见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月1日一版),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读者誉为当代“兼相爱”的生动演绎。赞赏、尊敬、感动的同时,大家也不禁惊讶:在那样一个不幸的家庭,这么好的两个孩子,到底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播撒爱心种子的导师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是‘成长导师规律’。我们认为,对于青少年而言,成长导师很重要。”王昱人笑着说,“我和小弟就有很多成长导师,特别是当我们身处困境时,很多叔叔阿姨关心、帮助过我们,他们大多在物质生活上也并不富裕。”
王昱人爱心之旅的启蒙恩师,是她小学时的副校长卢敏秋。在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中,第一个给王昱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卢校长。
“小学一二年级和四年级时(因成绩优异,王昱人直接从二年级跳级到四年级——记者注),卢校长每学期都资助我50元钱,还多次带我回家吃饭、给我买东西,与她的女儿共度节日。”王昱人说,“我现在还感觉得到那些餐饮的香甜,情景细节记忆犹新,特别是卢校长母女俩的那份亲情友爱。当时我的心境与处境,特别需要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因此,我觉得关心与帮助,对于和我一样的人来说,同样重要。”
那时,王昱人常去邻居韩恒鹏家玩,听韩恒鹏的奶奶讲故事。韩恒鹏与王昱人年龄相仿,看到韩家也很困难,王昱人毫不犹豫地把卢校长每学期给她的资助,分给韩恒鹏一半。
卢校长曾经送给王昱人两件毛衣,一件黄色的,腰前绣着五只小鹿,还有一件蓝色的,上嵌白色和黄色花纹。这两件毛衣虽然已经穿旧了,但王昱人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
“它们已成为我人生档案中的重要宝贝。在我心目中,它们既是毛衣,更是卢校长对我的关爱与殷切期望。回过头看时,感到很温馨,感到产生奔前程的力量、帮助别人的力量、好好活的力量。”王昱人说。
爱的种子,就这样在一颗纯净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了。紧接着促使它向上生长的,是一位“不肯透露名字,只听说是在社会保险公司工作”的邵阿姨。
“小学五年级时,邵阿姨又开始每学期资助我150元钱。这位神秘的邵阿姨,我从来没有见过,到现在都不知道她是谁。”王昱人决心“把这份爱接过来,传下去”。她把所得资助又拿出一半,转助同班特困生张莹,直至其小学毕业。
在成长阶段,王昱人姐弟俩庆幸自己遇到了很多古道热肠的好心人,特别是吉林市民间慈善组织“辛文助学会”的叔叔阿姨们。
“助学会的叔叔阿姨,有不少是父亲的朋友,他们时常接济我们,对我俩言传身教。这些叔叔阿姨都来自工薪阶层,平时省吃俭用,24年来默默无闻地捐资助学,迄今已资助了6000多名学生。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姐弟俩说。
以上内容转自网络:http://tieba.baidu.com/f?kz=7108386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