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助,标明人的品格和境界
(2010-02-26 13:10:23)
标签:
善良境界患得患失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赵本山的小品《捐款》,引来世上热议,我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最根本的是,这部小品思维比较混乱,这是根本的。也许,在创作时,是想用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题材,加上过分追求“包袱”,这就让本来思维不清晰的作品,又多了很多的质疑,或人们不赞成的看法。
我说的思维混乱,是说,捐款,的确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问题,表面看,是在做善事,其实,善事是最不能做假的,思想到达了哪一步,境界在哪个位置,这个善事就只能做在思想和境界之下,不会超越的,若是超越,一定是假的,不是真实的。
一个人对社会能够做出捐助行为,不在多少,但是,只要是捐助,第一,是真心,第二是无偿,第三是做了和没做一样,不是图丝毫的粉饰。所以,我说,一个人能够做到捐助,一定是思想境界很高的。
中国目前很少有捐助,多是借用捐助一词,非是真的捐助。比如08年四川5.12大地震,当时社会上的捐助,绝大多数是单位组织的,直接扣除工资,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单位的工会专门做这工作,若没有此事,还少了一大块工作做。这样的捐助早就让人厌烦透了,可中国就是没人去更改。严格意义上说,这是自上而下组织的一项活动,没有个人的意愿在其中。若是个人愿意的,应该是个人行为,而不是组织。
有时,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可以看到残疾人给过路人要钱,我有意识地注意过,看看有多少人能给,现在,越来越没有人给了。其实,这些向世上乞讨的残疾人,也许,给他们一分他们不会说少,给他们一百他们也不会认为多,只要给他们帮助,他们都会感谢。世上,对于一般人来说,给1元、10元,甚至一百元,这都不是多大的事,不会影响到自身的生活,可是,少有人给。我平心想过,我,能给多少呢?是的,我给过,可现在,我也给的极少极少了。也许对于这样的现状心有些麻木了,也想,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再则,好多的政府部门,减少吃喝,就是一大笔钱,帮助这些人更好。可,这些,在今天,都难得看到……
善,在我的心里感觉,就是人做事不图任何的一个根基,包括捐助,其他的事也是这样。善,是人生一生一世需要不断在事上修炼的,不是用嘴说的。能做善事,不在大小,而是心。人与人相处也是这样,用善心去处世,会放下很多纯粹个人的东西,在这儿,我说的个人的东西是一些追求个人表面的东西,非要给自己争得的一些利益和名誉。所以,我感觉,人行善是不容易的。非是做了一次善事,捐了多少钱,这个人就是大慈善家了,而是看一个人的心地善良的程度。
患得患失,是人很容易有的一种心理,凡有这样的心理,或助长这样的心理,说一个人有多善这就比较难了,因为方向不同。一个人能够做善事,也不一定是这个人多有钱,善不是用钱来说明的。是一个人一点一滴培养的善良心地。人的心到达了一个境界,所为都是自然的了,只有到了这样的时候,再来做捐助,这才是真的善事。
从这个道理上来说,所以,我说赵本山的小品《捐款》思维混乱,因为,并没有凸现一位思想上很明确做捐助的人,而是为了取笑,总在那儿模模糊糊,“刘能”也是啊,为了自己的钱被捐难过着呢,整部作品就是说明的这个,而是一个糊涂的人在不识数的基础上捐助的钱。这样的主题,不知中央电视台是如何把关的呢……
人能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做事不为事获取什么,是不容易的,没有这样的思想根基,说捐款,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