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标签: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杂谈 |
分类: 随手翻翻 |
胡适是博士,获得的正式博士学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另有荣誉博士学位35个,详见后面介绍。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的获得也是有故事的,民国6年(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民国16年(1927年)3月,胡适访问美国,向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递交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副本,
才正式领取哲学博士学位,详细见后面介绍。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呵呵,不确),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
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书摘
(三)贯通上文说整理哲学史料之法,已说两种。校勘是书的本子上的整
理,训诂是书的字义上的整理。没有校勘,我们定读误书;没有训诂,我们
便不能懂得书的真意义。这两层虽极重要,但是作哲学史还须有第三层整理
的方法。这第三层,可叫做“贯通”。贯通便是把每一部书的内容要旨融会
贯串,寻出一个脉络条理,演成一家有头绪有条理的学说。宋儒注重贯通,
汉学家注重校勘训诂。但是宋儒不明校勘训诂之学(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
故流于空疏,流于臆说。清代的汉学家,最精校勘训诂,但多不肯做贯通的
工夫,故流于支离碎琐。校勘训诂的工夫,到了孙诒让的《墨子间诂》,可
谓最完备了(此书尚多缺点,此所云最完备,乃比较之辞耳)。但终不能贯通
全书,述墨学的大旨。到章太炎方才于校勘训诂的诸子学之外,别出一种有
条理系统的诸子学。太炎的《原道》、《原名》、《明见》、《原墨》、《
订孔》、《原法》、《齐物论释》都属于贯通的一类。《原名》、《明见》
、《齐物论释》三篇,更为空前的著作。今细看这三篇,所以能如此精到,
正因太炎精于佛学,先有佛家的因明学、心理学、纯粹哲学,作为比较印证
的材料,故能融会贯通,于墨翟、庄周、惠施、荀卿的学说里面寻出一个条
理系统。于此可见整理哲学史料的第三步,必须于校勘训诂之外,还要有比
较参考的哲学资料。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哲学去今太远,久成了绝学。当时
发生那些学说的特别时势,特别原因,现在都没有了。当时讨论最激烈的问
题,现在都不成问题了。当时通行的学术名词,现在也都失了原意了。但是
别国的哲学史上,有时也曾发生那些问题,也曾用过那些名词,也曾产出大
同小异或小同大异的学说。我们有了这种比较参考的材料,往往能互相印证
,互相发明。今举一个极显明的例。《墨子》的《经上下》、《经说上下》
、《大取》、《小取》六篇,从鲁胜以后,几乎无人研究。到了近几十年之
中,有些人懂得几何算学了,方才知道那几篇里有几何算学的道理。后来有
些人懂得光学力学了,方才知道那几篇里又有光学力学的道理。后来有些人
懂得印度的名学心理学了,方才知道这几篇里又有名学知识论的道理。到了
今日,这几篇二千年没人过问的书,竞成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奇书了!我做这
部哲学史的最大奢望,在于把各家的哲学融会贯通,要使他们各成有头绪条
理的学说。我所用的比较参证的材料,便是西洋的哲学。但是我虽用西洋哲
学作参考资料,并不以为中国古代也有某种学说,便可以自夸自喜。做历史
的人,千万不可存一毫主观的成见。须知东西的学术思想的互相印证,互相
发明,至多不过可以见得人类的官能心理大概相同,故遇着大同小异的境地
时势,便会产出大同小异的思想学派。东家所有,西家所无,只因为时势境
地不同,西家未必不如东家,东家也不配夸炫于西家。何况东西所同有,谁
也不配夸张自豪。故本书的主张,但以为我们若想贯通整理中国哲学史的史
料,不可不借用别系的哲学,作一种解释演述的工具。此外别无他种穿凿附
会、发扬国光、自己夸耀的心。
史料结论以上论哲学史料:先论史料为何,次论史料所以必须审定,次
论审定的方法,次论整理史料的方法。前后差不多说了一万字。我的理想中
,以为要做一部可靠的中国哲学史,必须要用这几条方法。第一步须搜集史
料。第二步须审定史料的真假。第三步须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
。第四步须把可靠的史料仔细整理一番:先把本子校勘完好,次把字句解释
明白,最后又把各家的书贯串领会,使一家一家的学说,都成有条理有统系
的哲学。做到这个地位,方才做到“述学”两个字。然后还须把各家的学说
,笼统研究一番,依时代的先后,看他们传授的渊源,交互的影响,变迁的
次序:这便叫做“明变”。然后研究各家学派兴废沿革变迁的原故:这便叫
做“求因”。然后用完全中立的眼光,历史的观念,一一寻求各家学说的效
果影响,再用这种种影响效果来批评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做“评判”。
这是我理想中的《中国哲学史》,我自己深知道当此初次尝试的时代,
我这部书定有许多未能做到这个目的和未能谨守这些方法之处。所以我特地
把这些做哲学史的方法详细写出。一来呢,我希望国中学者用这些方法来评
判我的书;二来呢,我更希望将来的学者用这些方法来做一部更完备更精确
的《中国哲学史》。
以上文字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