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喧哗与骚动》(转)
(2010-01-01 21:27:32)
标签: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杂谈 |
分类: 随手翻翻 |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思绪完整地用文字表达出来,那每个人都是作家。但尝试过用文字表达自己思绪的人恐怕都知道,把无序的大脑内部活动整理出来,是个很累人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无序的思绪整理为有序的文字。而福克纳看起来似乎找到了一个简单办法,即用无序的文字表达无序的思绪。他把读者领进迷宫般的大脑,出不出得来,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场景不断地随着记忆、印象而跳跃,让人眼花缭乱,看着正文,还得看着他给的注释:“又回到当前。”甚至有时候他只给我们半句话,等你越过了好些与这半句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的字句后,他又出乎我们意料地给出了继续。福克纳似乎存心要考验我们的智力,把本应该由他来完成的使无序的思绪逻辑化的工作完全交给了读者。
所以我得提醒已经或准备阅读福克纳的朋友,只有耐心地迎接挑战,才可能真正体会福克衲的优秀。他只是把我们习惯的清晰的文字逻辑变得隐晦,或者说,他只是改变了我们习惯的对人的思绪所进行的或多或少的逻辑整理,把他对生命的感悟彻底从逻辑中解放出来,让心灵不受任何打扰地只追随自己的感觉而动。
因此,在他无逻辑的文字的底下,一直涌动着统一的感觉暗流:生命的孤寂和因孤寂而产生的冷漠。
因此,读者能否走出被他领进去的大脑迷宫,就看你能否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放弃分析,用心感觉。
在《喧哗与骚动》里,任何人的内心世界都与他所处的外部环境隔着一层膜,他接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信息后所产生的感觉,与刺激他的信息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比如当凯蒂向班吉传递信息的时候,班吉的表现是安静。有关凯蒂的信息几乎是唯一能使班吉安静下来的刺激。但从凯蒂的角度,班吉显然不是她爱的唯一指向。这样,班吉的感觉与凯蒂的刺激就有了误差,而这误差,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他所处的外部环境所隔着的膜。如果读者阅读时感觉到了这层膜,对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或冷酷感自然就产生了,而有了这冷漠或冷酷的感觉,除了承受自己的孤寂外,还能怎么样呢?
为了让感觉自己的涌动纯粹化,福克纳甚至放弃了对感觉的总结性描述,取而代之的办法是在叙述人物的思绪时标点符号的省略和详实的行为描述。当你读到那些大段大段省略了标点符号的思绪叙述时,对产生那些思绪的人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加以想象,但他只把人物的大脑活动的速度和节奏呈现出来。至于这速度和节奏的变化说明人物什么样的感觉,福克纳不总结,因为一旦总结出来,它就会束缚读者自己的感觉,这些速度和节奏变化的作用就会荡然无存。
对人物行为的详实描述让读者如身临其镜、亲眼目睹,他们在你的身旁游来荡去,却根本无视你的存在。有时候你想怜悯一下班吉,安慰一下昆丁,谴责一下杰生,但他们根本视你为无物,于是你会不由自主地有些恼怒他们对你的冷漠,进而你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对他们的命运与情感冷漠起来。
如果福克纳让读者冷漠到底,也许他担心回过神来的读者会将他的小说愤然掷于地下,于是他安排了一场牧师布道,当读者看到那个忠诚、善良的迪尔西因布道泫然泣下的时候,也许会想人间不只有冷漠。这时候你以为故事结束了,因迪尔西的泫然泣下你忘了对班吉、昆丁、杰生的冷漠,你的心里又会生起一股怜悯,这是对他们的冷漠和冷酷的怜悯。但正当你准备在感慨中掩卷的时候,你发现了《附录》,出于好奇你也会打开它。
福克纳好象已经知道你正在感慨,他在这里冷冷地告诉你:班吉什么也没有失去;自杀的昆丁是因为他爱死亡;而你想谴责的杰生,却是这个家族心智最健全的人。
迷宫到此现出了出口,我们不得不佩服福克纳的才智:别再思考什么人生意义了,就象忠诚、善良的迪尔西们一样,在冷漠的孤寂中苦熬吧。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946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