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

(2009-11-23 19:02:14)
标签:

金毓黻

中国史学史

杂谈

分类: 随手翻翻
 
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

http://www.gmw.cn/01gmrb/1999-11/26/GB/GM0726A1.jpg
金毓黻

 

瞿林东

 

  金毓黻(1887—1962),辽宁辽阳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堂文
学门,1916年毕业。此后的20年间都在东北政界任职。九·一八事变
后为日寇所捕,经人斡旋得释。1936年,以考察文物为名,假道日本
东京回到上海,转赴南京,受聘为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后任系主任。
1943年转至东北大学(四川三台)任教,次年再回中央大学执教,兼
任文学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史馆纂修、沈阳博物馆筹备委员
会主任,后赴北平任国史馆北平办事处主任。北平解放后旧国史馆并
入北京大学,乃转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兼任教授,并在辅仁大学
兼课。195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员,直至1962年逝世。金毓黻博极群书,学有
渊源,于理学、文学、小学、史学皆有造诣。其治史学,正值社会动
荡、民族危难之时;出于忧乡、爱国之心,故首先研究东北史,先后
编纂了《辽东文献征略》8卷,《奉天通志》260卷,《辽海丛书》
10集,《渤海国志长编》20卷。1930年以后,金毓黻撰写出了他一生
中具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东北通史》上编、《宋辽金史》、《中
国史学史》。这三部书,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著作。金毓黻还有其他
著作多种,其价值最高者,当是近年才得以整理出版的《静晤室日记》。
这部169卷的巨帙是作者40年心血积累,总计550余万字,可作为日记
来读,也可作为传记来读,甚至还可作长编来读。书中对作者的治学、
做人、处世及其所处社会环境,都有翔实的记述。

  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一书,始撰于1938年2月23日,同年11月
26日写出初稿,1939年9月18日修正定稿。1939年9月19日,金毓黻以
书稿托友人携往香港出版,因国难当头,战火纷飞,未达预期目的,
直至1944年始在重庆出版。

  本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率先提出
“史学史”的概念,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
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
学的趋势。”这是在近代意义上中国史家对史学发展上的新观念、新
认识,对史学史这一专史或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金毓黻
的《中国史学史》也受到梁启超的影响。本书的结构是依照梁启超所
提出的四个方面为基础,其论述则以刘知几、章学诚所论史学的见解
为准绳,作为大学授课讲义而撰写的。全书包含导言、第一章古代史
官概述、第二章古代史家与史籍、第三章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第四
章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第五章汉以后之史官制度、
第六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第七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第八
章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第九章清代史学之成就、第十章最近史学
之趋势。这是根据梁启超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蓝图”而建构起来的一
部中国史学史的发展模式。这本书在撰述方法上深受考据学的影响,
一重史料考证,二重材料排比,这是它的两个特点,由此可见作者治
学旨趣之所在。本书在推动中国史学史这门专史的发展上起到了草创
之功、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主要成就在于:

  首先,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在梁启超所提出的设想的基础上吸收
古今史家记述的成果,力图把中国史学的源流、义例、发展及最近趋
势撰为一书,其考索与归纳之功,殊为不易,且有的论述已经触及到
史学的成立、史学的主要内容、史学发展中的变化、史学发展与历史
文献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其次,本书初步提出了中国史学史之分期的见解,即古代(按指
秦及先秦)、汉魏南北朝及唐初、唐宋至清等三个时期。这个分期虽
很粗略,但作者毕竟已经提出了一个纵向思考的线索。作者在初版的
“结论”中,还曾考虑把中国史学史划分为创造期、成立期、发展期、
蜕变期、革新期等五个阶段。今阅《静晤室日记》,作者在1938年3月
4日的日记中,曾有把中国史学发展分为萌芽期、成立期、发展期、中
衰期、复兴期、革新期等六个时期的设想,后虽未采用,然而可以说
明作者在分期问题上是有过认真思考的。

  再次,本书初版及修订版《导言》提出了什么是史学,什么是史
学史,以及关于史官、史家、私史、撰史、论史之区别的见解及其他
一些问题的见解,都是有启发意义的。它为后人的研究展开了一幅广
阔的图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至今仍有参考的价值。金毓黻(
1887—1962),辽宁辽阳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堂文学门,1916年
毕业。此后的20年间都在东北政界任职。九·一八事变后为日寇所捕,
经人斡旋得释。1936年,以考察文物为名,假道日本东京回到上海,
转赴南京,受聘为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后任系主任。1943年转至东
北大学(四川三台)任教,次年再回中央大学执教,兼任文学院院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史馆纂修、沈阳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后赴北
平任国史馆北平办事处主任。北平解放后旧国史馆并入北京大学,乃
转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兼任教授,并在辅仁大学兼课。1952年调
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任研究员,直至1962年逝世。金毓黻博极群书,学有渊源,于理学、
文学、小学、史学皆有造诣。其治史学,正值社会动荡、民族危难之
时;出于忧乡、爱国之心,故首先研究东北史,先后编纂了《辽东文
献征略》8卷,《奉天通志》260卷,《辽海丛书》10集,《渤海国志
长编》20卷。1930年以后,金毓黻撰写出了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
部著作:《东北通史》上编、《宋辽金史》、《中国史学史》。这三
部书,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著作。金毓黻还有其他著作多种,其价值
最高者,当是近年才得以整理出版的《静晤室日记》。这部169卷的巨
帙是作者40年心血积累,总计550余万字,可作为日记来读,也可作为
传记来读,甚至还可作长编来读。书中对作者的治学、做人、处世及
其所处社会环境,都有翔实的记述。

  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一书,始撰于1938年2月23日,同年11月
26日写出初稿,1939年9月18日修正定稿。1939年9月19日,金毓黻以
书稿托友人携往香港出版,因国难当头,战火纷飞,未达预期目的,
直至1944年始在重庆出版。

  本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率先提出
“史学史”的概念,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
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
学的趋势。”这是在近代意义上中国史家对史学发展上的新观念、新
认识,对史学史这一专史或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金毓黻
的《中国史学史》也受到梁启超的影响。本书的结构是依照梁启超所
提出的四个方面为基础,其论述则以刘知几、章学诚所论史学的见解
为准绳,作为大学授课讲义而撰写的。全书包含导言、第一章古代史
官概述、第二章古代史家与史籍、第三章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第四
章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第五章汉以后之史官制度、
第六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第七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第八
章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第九章清代史学之成就、第十章最近史学
之趋势。这是根据梁启超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蓝图”而建构起来的一
部中国史学史的发展模式。这本书在撰述方法上深受考据学的影响,
一重史料考证,二重材料排比,这是它的两个特点,由此可见作者治
学旨趣之所在。本书在推动中国史学史这门专史的发展上起到了草创
之功、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主要成就在于:

  首先,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在梁启超所提出的设想的基础上吸收
古今史家记述的成果,力图把中国史学的源流、义例、发展及最近趋
势撰为一书,其考索与归纳之功,殊为不易,且有的论述已经触及到
史学的成立、史学的主要内容、史学发展中的变化、史学发展与历史
文献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其次,本书初步提出了中国史学史之分期的见解,即古代(按指
秦及先秦)、汉魏南北朝及唐初、唐宋至清等三个时期。这个分期虽
很粗略,但作者毕竟已经提出了一个纵向思考的线索。作者在初版的
“结论”中,还曾考虑把中国史学史划分为创造期、成立期、发展期、
蜕变期、革新期等五个阶段。今阅《静晤室日记》,作者在1938年3月
4日的日记中,曾有把中国史学发展分为萌芽期、成立期、发展期、中
衰期、复兴期、革新期等六个时期的设想,后虽未采用,然而可以说
明作者在分期问题上是有过认真思考的。

  再次,本书初版及修订版《导言》提出了什么是史学,什么是史
学史,以及关于史官、史家、私史、撰史、论史之区别的见解及其他
一些问题的见解,都是有启发意义的。它为后人的研究展开了一幅广
阔的图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至今仍有参考的价值。


http://www.gmw.cn/01gmrb/1999-11/26/GB/GM0726A2.jpg
《中国史学史》系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之一
本文转自:http://www.gmw.cn/01gmrb/1999-11/26/GB/gm^18252^7^GM7-2604.htm  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血液循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