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
(2009-11-21 10:04:44)
标签:
存在与虚无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坐在这儿,就没了点,网络上的资源好像源源不断地往大脑中供入,曾经,我想过,就是这样的时候,进入到大脑中,这是不是在做事呢?好久了,我对于“做”与“说”有了很多的认识和体验,这个,是在做吗?当然是做,是一个人的行为。暂且我们认为是有意义的做吧。做就是真实的……
可是,都说身体重要,我也认为重要。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人们所说的运动就是动,是身体的动,是运动,至少要有位移在做。我原来一点也不信,总是相信精神,我认为,精神内在的运动远比身体的运动要重要得多,所以,我难得有运动,但心里的动还是比较多的。我说,这是内功。所以,一直欣赏读写,感觉读和写心理活动比较多,而真实运动的时候,心理的东西都放下了,所以,这个时候人会快乐,恰恰就是放下了。
近来,身体的缘故,在前年手腕的断裂,让我接受了好多身体运动的感觉。不动,好像人的身体的部位要失去很多,有时,功能都会欠缺。好吧,好好锻炼。从今年六月,我有了锻炼的主动性,这一锻炼的确也有了收获。这不,就在这儿读着,写着,我还挂念着去锻炼哟,也是开心的。写完这点,一会就去……
想说的是,“存在与虚无”,这个哲学中最大的命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时随地地存在着……网络,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呢?人与人的相识,到底又是怎样的形式让人认识得更为真切呢?人的情感,怎样的又是真实的呢?总之,又有了一系列的问题。
当我们一直以心理为中心的时候,所思考的问题,会有一个结论,当我们以事物的现状为中心的时候,所思考的问题又会有另外一个结论。其实,这些东西是交替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如一个人,对于事物的感受,有些时候,能够想得很明白,也能接受很多,但有的时候,一下子情绪来了,也许就有了变化,对一些事情也许就会变得有些不能接受。其实,这其中都是有深层的情感心理所在的。我挺喜欢西方哲学,就是因为西方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以人的心理生理为基础在研究问题的。说到这儿,我们就能够知道了,西方哲学在百年前和心理学是不分家的,所以,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和得出的结论让我们个人是比较好接受的。
一说存在与虚无,就很自然地想起了萨特。读他的这本书《存在与虚无》,还是在上个世纪末,挺厚的一本书,不到八百页,却有着很厚实的东西。我的这本书是三联书店出的,那个时候,他有一套《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我没买全,更没读完,可这一直也是我学习着的向导,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还有美国马尔库的《爱欲与文明》等,我都是想来读的。读这些书,和读小说不一样,是要一个字一个字扣着读,但是,会让你读得动心的,那种灵魂开窍的感觉在这儿是有的。
说到西方文库,在那个时期,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也是相当好的,我也买过一些。现在,感觉这样能给人开智的书少了。好在有网络,有博,感觉随意读到,给你指点的东西多了。我在想,这个感觉,是年龄的问题,是知识的积累,是对知识获取的兴趣,还是现实中就是有了不同,我至今没有搞清楚。时间就是这样过,不等你清楚,就又过了一大截。什么年龄一定要想和做这个年龄阶段的事,这是必然的。用一个夸张的比喻来说,我们在一出生的时候,就让他能够有很多的思想情感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长到了一定的年龄,人生不更多地产生思想、珍惜人本真的情感,还保留在吃奶的阶段,这自然是可笑的了。虽然我们主张心态的年轻,是说那种人生向上的活力,但是也不能傻得出格,那就成了幼稚可笑了吧。
总之,现在,再让我用原来的热情到书店,好像变了一些,现在的挑捡性很强了,很多,感觉是没有意思的东西,我若说是文字垃圾,可能攻击性太大了,但是,至少对我没有兴趣。感觉从书上的混乱也是很多很多的。当然还是愿意读书,读那种给人很有指点性的书籍,甚至不成书,就是文也是好的。还是挺珍惜人的一种能够在文字中获得快慰的感觉。
说了半天,是想说存在和虚无,说着就又扯到了书。其实,这本身也有存在与虚无的问题。现在好多人都不愿意有书了,作为一般人,活着是找乐,没书也快乐,还要书干嘛呢?这是面对众人在说。我也认可人们这种纯粹自然的属性,读书,不是为了排场。看那些有点官职和名望的人,不论是国家的还是个人的老板,一采访,准是在一排书橱前,现在的书橱是和他们在一起的,好像办公室就是书房一样。每当看到这样的画面,我都感觉虚假死了啊……因为,这些书一定是秘书或别人帮着摆上的,有几人在读呢?真读书的人,书更多的是在家的,上班是看书的时候吗?呵呵,我的好多书也在办公室的橱子中,可是,我是用大量的业余休息时间在读的。可以说,所有的中午我没有休息过,也可以说,休息就是我自己读我想读的书和想写我想写的字。书啊,到底给世上一些什么东西呢……
当然,我们把存在就看成是存在,一切也就好解释了。所以,在现实中,好多人,是说一般没有官职的人,不读书,家中也不买书,包括孩子上学所读的书,一高考或中考完成,第二天就卖掉,一本都不留,也是可以接受的了。
世上好多事,存在是以现实为主,还是以心灵这主,这个很重要。我一直感觉,无论什么都是以心灵为主的,哪怕现实中我会失去很多,包括利益,但是,我的心灵在丰富着,也就更富有了。心灵的这个富有,是不是存在呢。现在,我们在网络上,人与人在交流,在沟通,也在相互学习着,包括知识和情感,这应该也是一个存在。可,用现实的观点,这个就又是虚无了。在这儿,又有了一个全新的物质与精神的问题,或许比上个世纪更为具体的问题。因为,在上个世纪中,计算机网络没有形成今天的模样,没有这样渗透到人的所有当中,而今天的渗透,会让人们有着很多的感受和思考。但是,我想,哲学的一些理念,是说那种最为根源性的理念,还是能够应用的。
萨特说:“对人的实在的研究应该座我思开始。但是笛卡尔的“我思”是从时间性的瞬间角度设想的。人们是否可能在我思的内部找到一种矗这种瞬间性的手段呢?如果人的实在局限于我思的存在,那它就只能有一个瞬间的真理。确实,在笛卡尔那里,人的实在是一个暖意的整体,因为它自己并不对未来提出任何要求,因为,为了使它从一个暖意过渡到另一个瞬间必须有一种连续的创造活动。但是,人们能够设想瞬间的真理吗?我思以自己年度计划划否介入到过去和将来之中?海德格尔是那样坚信胡塞尔的“我思”是令人神迷的诱惑陷阱,以致全然避免在他的对此在的描述中求助于意识。”他的语言很实在,每一句话都很有着落,是想说明人的自为的存在着的缺陷。能够接受他的这些思想,再来感受很多的东西,就会是豁然开朗着的了。我思,永远是我存在着的一个前提。可是欠缺是永远存在着的……有时,这种欠缺会赞成我们心灵上的痛苦,但是,我们能够学会超脱和接受一种欠缺的存在,也许,痛苦会转变成为人生更为有价值的东西。这点,我是信的……比如,我们在记录着一些美好的情感……
说到这儿,就又有了存在与虚无的问题。我是感觉,人的生命在阶段上,是可能有形式存在的,但是,在整体上,是没有的,若一旦被形式所累,存在就会变成了另一种形式。曾经过去也经常会变成我们的现在,一切都是充实生命的东西,保留精华,这就是让存在不断地上升,虚无也会在存在之中。
呵呵,这一说,又翻阅了我98年初买的这书,上面清晰的记录着买书的地点和时间,一下子就又让我回复到了那个时候……时间就又在存在中走过,这个时间了,已经是又过了半个小时,还能再去玩吗?呵呵,经常我的想和写还是占据了大部的,玩的锻炼也经常会被冲掉的。这些,记录的是我想说的,也是此时的存在……只是我的说,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