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存在是最后的家园
(2009-11-07 09:06:31)
标签:
李泽厚刘再复历史存在家园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他们明确说,过去的二十世纪和当今的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很大,西方给了东西很多的东西,这个要学会认可,比如今天的计算机网络,已经完全与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人的情感所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完全是西方的东西,一切的文化都将在这儿产生,且发展得很快。这是没有错的,西方人早就预测到了这一点。早在网络刚刚诞生的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美国的一位资深的人士就写了《第三次浪潮》,这一直是我所喜欢的书,因为,引领着人类的变革。我一直在这本书的激励下,对于计算机和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且不完全认为绝对的虚拟。的确,今天的计算机和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一切的同时,致使着人们的思想甚至道德都有了变化,这又将如何解释呢?所以,人文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又有了落后。所以,李泽厚说,人文的文化在二十世纪并没有进步。能够这样大胆坦言,自然是有着说话的资格。我是能够感觉得到,中国国学的精华,至今好像在人们中间越来越丢失了。不是以前的东西都不好,也不是一味得来笼统地吸收以前的,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道德真的要在给人更多的享受中得到发挥。
人的确是这样的,有了家园感,就会有着一些舒畅和踏实,也就是最后的着落。我喜欢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放在家园中,能够伸展,慢慢地滋养。如果就人类来说,家园是历史和存在,这的确是没有错的,我是这样理解的,最终的历史和存在,一定是要用语言来说明的,没有语言,单纯实物,也许,历史和存在并不能传播和存在下来。所以,历史是很好的学问。一个人能够占有足够的历史学问,再有自己的研究,这就对人类的东西看得比较透彻了。我也喜欢历史,越来越感觉自己在历史知识上,仅仅存在着符号,并没有真的融会贯通的感觉,所以啊,学习,就对着历史来学,学中国历史,学世界历史,这自然是必要的。一直感觉在20岁之前就读了《世界通史》,总还有一些自负的感觉,现在来看,呵呵,多少空白啊!
好啊,有书要读,有知识要学,这就会充实,生命就会快乐。已经完全没有了学习读书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对我来说,如我的写一样,是生命的存在,只是,我在真正的知识学习上,好像速度慢得很了。这并不是我的性格,也许,下一步,我会加快起来。
一个对话,一个最后的家园感,就给了我这样大的激励,加上朋友的文时时在激励着我,我的对朋友的感激感谢方式,只有让自己更好的读和学,接近那些让我喜欢的思想,提高一些写作的层面,这就可以了,再说为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在这儿,同样有老子的道教中的无的概念。无,是很了不起的,但无不是空虚,而是更为充实。感谢朋友经常给我的指点,我也喜欢柔软中的坚韧。会继续努力的……历史和存在,是我的精神家园。
其实,历史和存在,一直有着必然的关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回事。关于此,我也愿意思考,也时常思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