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文忠: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2009-09-27 15:09:41)
标签:

钱文忠

三字经

迁北京

永乐嗣。迨崇祯

煤山逝

杂谈

分类: 随手翻翻

三字经 第三十九讲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画外音》:《三字经》在讲完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后结束了中国历史这一部分。迨崇祯,煤山逝。《三字经》告诉我们,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是在煤山自缢身亡的。纵观历史凡亡国之君不是昏庸无能就是荒淫无度,那崇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三字经》在讲完历史后紧接着又强调了读史的重要意义,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

 

《正文》: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帝他自己也认为他不是亡国之君,但国家是在他手上灭亡的,历史过去了几百年但大家对崇祯多少都一直有一份同情之心,16岁的崇祯继承帝位,而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摆在一个16岁少年面前的是一滩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明朝因为灾荒频繁也因为内乱外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崇祯从16岁开始竭尽全力勤俭清廉兢兢业业,17年来的确可以说他起码在主观上是尽心尽力想挽救天下挽救百姓而最终以身殉社稷,对他来讲他是以身殉社稷,相比起历史上好多末代皇帝像崇祯这样慷慨赴死的皇帝没几个,大家应该还都记得多少的末代皇帝亡国之君是那么卑污是那么懦弱是那么可鄙可笑,崇祯皇帝应该说他是热爱百姓的,我们这样讲一个传统年代的帝王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是不是没有什么证据,不是,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崇祯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即使在那个时刻首都都快完了任何一个皇帝命令手下大将进京勤王都会叫他什么,十万火急不计一切代价尽快赶来,但崇祯要求他“弃地不要弃民”,你可以放弃你的地方但老百姓你不能舍弃不能丢弃,你要随军把那个地方的老百姓给我护送好一起带来,这是他。而我们也知道当他在煤山上吊死了以后后人从他的衣袋从他的衣袍子里面发现了他的遗诏,是怎么写的呢,“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闯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朕百姓一人”。我的德行不够,所以我遭上天的报应,上干天咎,致使闯贼(当然他是指李自成,在他眼里李自成是贼)直逼京师,这个都是我的那些大臣误了我(到底是不是大臣误了他,这个话再说),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我死了以后,我没有面目见我的列祖列宗,所以自去冠冕,死的时候崇祯皇帝是把冠冕都给扔掉的,以发覆面,明朝的男性也都是长发,他把头发放起来遮住脸,没有脸见祖宗,把帽子摘掉,以发覆面,下面一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朕百姓一人”,随便闯贼(他是称闯贼,这个观点当然和我们不一致)任由他们把我的尸体千段万段,由他们分裂,但不要伤害我一个百姓,这样的遗诏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独一份,因为一个帝王别说一个帝王就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按我们传统文化观念,死了以后尸体是不能受辱损伤的。过去的人被砍头你要去贿赂刽子手,为什么,第一让我死的爽快一点,一刀了结,别嘎嘎在那儿弄;第二,一刀下去给我留一点皮,就是不要身首异地,有点皮还留着,将来缝起来,这是中国古人对尸体的态度何况一个帝王,但是也就是这样一个帝王在临死前留下这样的诏书,你可以分裂我的尸体,但你不要伤害我的百姓,所以我们说崇祯从一个大节上说从他整体的情况看他确实不是个很糟糕的皇帝。

 

《画外音》通过《三字经》中所讲到的历史我们发现几乎每个亡国皇帝不是暴君就是昏君,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并不是一个很糟糕的皇帝?那崇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崇祯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只不过时运不济他接手的摊子实在是内外交困破烂不堪,衰亡的征兆实际上在他出生以前就已经出现端倪,他力图挽狂澜于不倒,勤于理政事必躬亲常朝不停,明朝的皇帝我们讲过动不动就不上班的,一不高兴一年不上朝是正常的,十几年不上朝的也有,而崇祯皇帝没有停过一次早朝,也就是天天上班,不光天天上班,时不时的要召对,就是时不时的要召大臣大将来讨论军国大事,17年来没一刻懈怠,既使整整编了一百年的,对明朝评价不高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崇祯皇帝兢兢业业勤勉勤俭,他把全部的内帑,就是皇宫里的所有的钱用来充作军饷,中国传统的收支是分两摊的,清朝也是这样,一个是国家收入一个是皇帝自己的私房钱,很少听说有皇帝拿私房钱出来用于国家的而崇祯把皇宫里所有的钱拿来做军饷,连皇宫里的器具,收藏的人参都拿出来变卖凑成军饷,或者抵抗清兵或者镇压内乱(镇压农民军的内乱),一位著名的诗人屈大军有一首诗: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他讲先帝,讲崇祯,帝宵衣久,晚上衣不解带,日夜勤劳办公,忧勤为万方,他这种忧虑勤政都是为了天下万方,临死临死,连他的御袍上面还留下血诏,留下了遗诏,这一份哀痛当时被清朝灭了以后的这些臣子怎么能忘。

 

《画外音》:《三字经》里面的迨崇祯,煤山逝就是说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而最后他是死在煤山的,崇祯从16岁登基就开始励精图治,但如此勤政节俭的一位皇帝又怎么会成为亡国之君呢?

《正文》从历史记载来看他确实非常勤政,但‘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也就是说崇祯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缺点是没有识人的眼光,没有用人的气量,没有纳谏的气度,“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用人不专,疑神疑鬼,更调频繁,惩处随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离心离德,所以当他手刃自己的女儿,他逃出宫时手持一把宝剑把他长公主的手都砍断了,因为他想把自己的妻女都给杀了免得落到所谓的闯贼手里,而他到煤山去上吊时陪他去的只有贴身太监一人,而后来愿意像他这样为明朝殉葬的也不过寥寥可数几个,崇祯在即位之初就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收拾了魏忠贤,魏忠贤是什么人物还用说吗,当时在宫廷里边盘根错节号称九千岁,崇祯16岁即位很短时间内就收拾掉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整个国家受魏忠贤的苦太久了,大家高兴,所以在有一些文件中一些史料中称颂崇祯皇帝为圣人,这是民间自发称呼的不是官方文件里称呼的,天下对崇祯皇帝中兴明朝抱有极大期望,老百姓觉得总算苦难到头了,终于盼到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由于他以一己之力除掉了魏忠贤,也让崇祯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他的自信很快变成自负,自负很快变成刚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勤政的皇帝而另一方面他事事亲为却没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本人虽不是亡国之君但每一件事情都是亡国之象,他的多疑和刚愎使他处死了大明的“长城”袁崇焕,也就毁掉了大明朝在北方的最后一根救命草。

 

《画外音》由于明朝的多位皇帝长期不理朝政造成了宦官奸臣专权,崇祯即位后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解决了大宦官魏忠贤,但此时北方的清兵屡屡进犯对明朝造成了极大威胁,而清兵最惧怕的就是被誉为大明“长城”的守关将领袁崇焕,那崇祯为什么要处死袁崇焕而自毁长城呢?

《正文》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由于是南方人所以崇祯皇帝私下称他为蛮子,这个称呼还是元朝的遗风,元朝一般称南边的人就叫蛮子,袁崇焕的才能当然主要在军事方面,即使在袁崇焕被杀前不久崇祯还是认为“守辽非蛮子不可”,崇祯心里很清楚守住北方只有这个蛮子,而袁崇焕不爱钱不怕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在当时明朝很多边关大将中鹤立鸡群深受将士的拥戴,袁崇焕的部队是明末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崇祯即位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并且监督登莱天津那边的军务,等于把辽东的全部防务交给了袁崇焕,这难道还不能看出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是多么信任吗。但仅仅过了三年袁崇焕就在北京的西四被凌迟处死,不仅凌迟处死而且传首边关示众。也就是说把他头砍下来到边关上给大家看。当然袁崇焕的死非常复杂,也有皇太极的反间计,这些都是袁崇焕致死的重要原因但最终要了袁崇焕的命,最终毁掉了自己北方“长城”的毕竟还是崇祯的决定,仅仅三年,对比起三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相晤,赐尚方宝剑到三年后凌迟处死,从崇祯对袁崇焕的无比信任发展到把袁崇焕处死这个变化是不是太快了,一个皇帝对那么重要的一个将领可以这样处理充分反映出他的多变、多疑还加上刚愎、果断,一个人的性格多疑猜忌往往的不果断的,一个人疑神疑鬼他很难果断,但要命的是这两种性格在崇祯身上都有,一面极度猜疑极度疑神疑鬼一面极度果断,所以他经常做一些根本无法挽回的事情。

 

《画外音》袁崇焕,一个让所有清兵心惊胆寒的将军最后却死在自己所效忠的崇祯皇帝之手,《明史》中记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而崇祯皇帝的多疑善变和刚愎自用还造成了另外一位大将军的冤死,导致了崇祯最终的煤山自缢,那这员大将又是谁呢?

《正文》杀掉袁崇焕使他没有办法抵御关外清兵的入侵,同时他还杀掉了贺人龙,贺人龙是什么人,是镇压李自成的一员悍将,当崇祯杀掉了贺人龙以后李自成手下欢呼雀跃,说什么“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说“好,把贺人龙杀掉了,从此取关中如拾草芥矣”,你杀掉了他我打关中谁都不怕了,因为李自成的部队是很忌惮贺人龙的,他是李自成的叛将对李自成的情况很了解,他投靠到官兵这边对李自成的打击是很大的,这位对李自成作战极其悍勇的将领也是被崇祯皇帝由猜忌到果断一下予以处决的,崇祯诛魏氏,也就是说杀掉魏忠贤是他17年帝王生涯当中最辉煌的事情,之后他的果断就屡屡用错地方,我还必须强调猜疑加果断是传统帝王给忠臣良将的一剂最毒的毒药。

 

《画外音》崇祯的多疑善变和刚愎自用害死了明朝能够抵御内忧外患的两员大将,结果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只得留下血诏自缢身亡。混乱之中清兵又乘机入关占领了京城,虽然明朝的军民奋起抗清但明朝已经亡势定矣。

《正文》崇祯皇帝死后当然还有一些南明的小朝廷,这些南明的小朝廷依然在抗击清兵,根据现在发现的史料南明的小朝廷也尽了一切的努力,有的去请传教士,从澳门买进火炮,请军事顾问,他们的军旗上居然画着十字架,南明小朝廷,南明小朝廷里有的太后、皇后都受洗入了天主教,南明小朝廷有一些比如皇后的教名叫海伦,还有一些皇宫贵妇的教名叫伊丽莎白,南明小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太监庞太监教名叫阿提留斯,阿提留斯就是特洛伊之战里面的那位大力士,南明为了抵抗清兵的入侵派一个波兰籍的传教士叫普里格,带了南明皇太后的诏书上面加盖了玉玺到梵蒂冈请求教皇派出十字军来帮助他们和清兵作战,但是气数已尽,明朝的气数已尽,最后也都归于灭亡。以后就是明亡清兴。统治中国276年的明朝彻底完结。但我们不能忘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明朝的城市经济和市民文化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任何年代,全国的府、州、县的城墙绝大多数是在明朝包上了砖的,在这之前这些城墙都是夯土,就像咱们现在如果到比较偏远的农村或比较偏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土坯房,在明朝之前很多城墙大家别以为真的有多坚固,在这些府州县都是土坯的多,而到了明朝绝大多数包上了城砖,四大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部在明朝成形,书法、绘画、建筑、戏剧、鼓舞在明朝完善,三大科技名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产生在明朝,然而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正是在明朝开始落后于欧洲,这里边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对付倭寇的海禁,当时中国东南沿海也就是中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主要口岸经常遭到倭寇的侵扰,来自于日本诸岛的武士、浪人到这里侵扰、来掠夺,为了应付这样的情况明朝实行了海禁的政策,而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出现了极其不正常的状态,这是导致中国从明朝开始整体性大规模地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证明只有开放才是真正的出路。《三字经》讲历史的部分其实也就是全书的第二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有的《三字经》版本一直讲到民国建立。这些版本我们知道是由很多后来学者增补的,其中很多是著名学者,如章太炎先生,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往下讲述了。

《画外音》《三字经》只用了两百多字就讲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人类起源到朝代更替,从开国皇帝到亡国之君,从领先世界到落后挨打,历朝历代的兴衰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我们现代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呢?

    《正文》《三字经》讲历史的部分有一段总结: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这一段话是不大需要解释的,一部22史全部在这里,这样的一段,三字经的这一段或说这样一部22史载明了历史上的治、乱,从中你可以了解历史朝代的兴衰,读史者,我们来读这些历史的人,考实录,应该去考察最真实的材料,这样才能通古今,我们对古代的情况对今天的现状都有一种通解,若亲目,好像历历在目一样。至于实录是指每个朝代为皇帝编纂的编年的大事记,按理说实录应该是第一手资料,是最真实可靠的资料,所以《三字经》在这里所谓的“考实录”就是指你要参考真实的历史,要借用实录来讲真实的历史。换句话说,22史里有很多并不可以完全相信,读史的人还要参考实录,参考真实的历史,你要自己来判断。当然历史事实即使是实录往往也靠不住。因为后面的皇帝会去改它,改前面皇帝的,因为前面的皇帝往往是他的父亲,他觉得有些不好的要给他抹掉,而有时在位的皇帝(当然这个情况很少)觉得自己有好多情况不愿让后人知道,他毕竟权力大他总有办法把它改掉,所以《三字经》在这里总结了它装书的第二大部分。《三字经》在第三部分开始又是这样四句话“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意思很明白,要求学习者口到、心到不要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更不能像今天很多的所谓的读书人一样连口都不用,按照《三字经》的说法今天没有读书人只有看书人甚至连看书人都要打个问号只有翻书人。而按《三字经》的要求,是要“口而诵”,你要大声朗读出来而且要持之以恒,朝夕用功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这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则,《弟子规》里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弟子规》里讲的读书方法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是心眼口的一个有效配合,良性互动的过程,缺一不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读书经常是读过了就都忘了,这本书不见得你没读过但是你忘了,而古人读过的书基本上是不忘,读一本是一本。朱熹又讲‘今人做工夫,不可便下手,皆是要等待.如今日早间有事,午间无事,则午间便可下手,午间有事,晚间便可下手,却须要待明日.今月若尚有数日,必直待后月,今年尚有数月,不做工夫,必曰,今年岁月无几,直须来年.如此,何缘长进!’朱熹这段话也很清楚。现代人都不大愿做功夫,尤其不肯马上下功夫,现代人喜欢等待,本来是今天上午有事下午没事,你下午就可以读书,或者你下午有事晚上没事,你晚上就可以读书,但现在人不行,今天早上有事我就推明天,这样一推一推就推到明年。朱熹是宋朝人,宋朝人就已经有这样的等待的心思,我们现代人等待的心思恐怕就更强了吧,所以朱熹强调读书必须马上就读。读书是持之以恒的,读书是一个终身事业,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修养身心增进知识的方式。《三字经》在讲完了这个总纲后,下面是总结了古人勤学的故事,来教给正在学习途中的人们,关于这些请听下一讲。

----------------------------------------

 

摘录网上:

朱由检--明毅宗 崇祯皇帝 公平来说老朱这个皇帝是比较勤勉的,其人很节俭,一心想重整大明王朝。但是大厦将倾,体制腐败,老朱一个人也是独木难支
下面是明朝皇帝列表
太祖高皇帝 洪武 31
恭闵惠皇帝 建文 4 孙
成祖文皇帝 永乐 22 叔
仁宗昭皇帝 洪熙 1 子
宣宗章皇帝 宣德 10 子
英宗睿皇帝 正统 14 子
恭仁康定景皇帝 景泰 7 弟
英宗睿皇帝 天顺 8 兄
宪宗纯皇帝 成化 23 子
孝宗敬皇帝 弘治 18 子
武宗毅皇帝 正德 16 子
世宗肃皇帝 嘉靖 45 堂弟
穆宗庄皇帝 隆庆 6 子
神宗显皇帝 万历 48 子
光宗贞皇帝 泰昌 1月牋子
熹宗折(心部)皇帝 天启 7 子
毅宗烈皇帝 崇祯 17 弟
以下为南明皇帝
安宗简皇帝 弘光 1 堂弟
绍宗襄皇帝 隆武 1 族祖
(永历)帝 永历 15 族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