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2009-09-27 15:09:41)
标签:
钱文忠三字经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杂谈 |
分类: 随手翻翻 |
三字经 第三十九讲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画外音》:《三字经》在讲完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后结束了中国历史这一部分。迨崇祯,煤山逝。《三字经》告诉我们,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是在煤山自缢身亡的。纵观历史凡亡国之君不是昏庸无能就是荒淫无度,那崇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三字经》在讲完历史后紧接着又强调了读史的重要意义,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
《正文》: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帝他自己也认为他不是亡国之君,但国家是在他手上灭亡的,历史过去了几百年但大家对崇祯多少都一直有一份同情之心,16岁的崇祯继承帝位,而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摆在一个16岁少年面前的是一滩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明朝因为灾荒频繁也因为内乱外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崇祯从16岁开始竭尽全力勤俭清廉兢兢业业,17年来的确可以说他起码在主观上是尽心尽力想挽救天下挽救百姓而最终以身殉社稷,对他来讲他是以身殉社稷,相比起历史上好多末代皇帝像崇祯这样慷慨赴死的皇帝没几个,大家应该还都记得多少的末代皇帝亡国之君是那么卑污是那么懦弱是那么可鄙可笑,崇祯皇帝应该说他是热爱百姓的,我们这样讲一个传统年代的帝王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是不是没有什么证据,不是,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崇祯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即使在那个时刻首都都快完了任何一个皇帝命令手下大将进京勤王都会叫他什么,十万火急不计一切代价尽快赶来,但崇祯要求他“弃地不要弃民”,你可以放弃你的地方但老百姓你不能舍弃不能丢弃,你要随军把那个地方的老百姓给我护送好一起带来,这是他。而我们也知道当他在煤山上吊死了以后后人从他的衣袋从他的衣袍子里面发现了他的遗诏,是怎么写的呢,“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闯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朕百姓一人”。我的德行不够,所以我遭上天的报应,上干天咎,致使闯贼(当然他是指李自成,在他眼里李自成是贼)直逼京师,这个都是我的那些大臣误了我(到底是不是大臣误了他,这个话再说),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我死了以后,我没有面目见我的列祖列宗,所以自去冠冕,死的时候崇祯皇帝是把冠冕都给扔掉的,以发覆面,明朝的男性也都是长发,他把头发放起来遮住脸,没有脸见祖宗,把帽子摘掉,以发覆面,下面一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朕百姓一人”,随便闯贼(他是称闯贼,这个观点当然和我们不一致)任由他们把我的尸体千段万段,由他们分裂,但不要伤害我一个百姓,这样的遗诏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独一份,因为一个帝王别说一个帝王就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按我们传统文化观念,死了以后尸体是不能受辱损伤的。过去的人被砍头你要去贿赂刽子手,为什么,第一让我死的爽快一点,一刀了结,别嘎嘎在那儿弄;第二,一刀下去给我留一点皮,就是不要身首异地,有点皮还留着,将来缝起来,这是中国古人对尸体的态度何况一个帝王,但是也就是这样一个帝王在临死前留下这样的诏书,你可以分裂我的尸体,但你不要伤害我的百姓,所以我们说崇祯从一个大节上说从他整体的情况看他确实不是个很糟糕的皇帝。
《画外音》通过《三字经》中所讲到的历史我们发现几乎每个亡国皇帝不是暴君就是昏君,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并不是一个很糟糕的皇帝?那崇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崇祯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只不过时运不济他接手的摊子实在是内外交困破烂不堪,衰亡的征兆实际上在他出生以前就已经出现端倪,他力图挽狂澜于不倒,勤于理政事必躬亲常朝不停,明朝的皇帝我们讲过动不动就不上班的,一不高兴一年不上朝是正常的,十几年不上朝的也有,而崇祯皇帝没有停过一次早朝,也就是天天上班,不光天天上班,时不时的要召对,就是时不时的要召大臣大将来讨论军国大事,17年来没一刻懈怠,既使整整编了一百年的,对明朝评价不高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崇祯皇帝兢兢业业勤勉勤俭,他把全部的内帑,就是皇宫里的所有的钱用来充作军饷,中国传统的收支是分两摊的,清朝也是这样,一个是国家收入一个是皇帝自己的私房钱,很少听说有皇帝拿私房钱出来用于国家的而崇祯把皇宫里所有的钱拿来做军饷,连皇宫里的器具,收藏的人参都拿出来变卖凑成军饷,或者抵抗清兵或者镇压内乱(镇压农民军的内乱),一位著名的诗人屈大军有一首诗: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他讲先帝,讲崇祯,帝宵衣久,晚上衣不解带,日夜勤劳办公,忧勤为万方,他这种忧虑勤政都是为了天下万方,临死临死,连他的御袍上面还留下血诏,留下了遗诏,这一份哀痛当时被清朝灭了以后的这些臣子怎么能忘。
《画外音》:《三字经》里面的迨崇祯,煤山逝就是说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而最后他是死在煤山的,崇祯从16岁登基就开始励精图治,但如此勤政节俭的一位皇帝又怎么会成为亡国之君呢?
《正文》从历史记载来看他确实非常勤政,但‘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也就是说崇祯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缺点是没有识人的眼光,没有用人的气量,没有纳谏的气度,“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用人不专,疑神疑鬼,更调频繁,惩处随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离心离德,所以当他手刃自己的女儿,他逃出宫时手持一把宝剑把他长公主的手都砍断了,因为他想把自己的妻女都给杀了免得落到所谓的闯贼手里,而他到煤山去上吊时陪他去的只有贴身太监一人,而后来愿意像他这样为明朝殉葬的也不过寥寥可数几个,崇祯在即位之初就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收拾了魏忠贤,魏忠贤是什么人物还用说吗,当时在宫廷里边盘根错节号称九千岁,崇祯16岁即位很短时间内就收拾掉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整个国家受魏忠贤的苦太久了,大家高兴,所以在有一些文件中一些史料中称颂崇祯皇帝为圣人,这是民间自发称呼的不是官方文件里称呼的,天下对崇祯皇帝中兴明朝抱有极大期望,老百姓觉得总算苦难到头了,终于盼到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由于他以一己之力除掉了魏忠贤,也让崇祯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他的自信很快变成自负,自负很快变成刚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勤政的皇帝而另一方面他事事亲为却没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本人虽不是亡国之君但每一件事情都是亡国之象,他的多疑和刚愎使他处死了大明的“长城”袁崇焕,也就毁掉了大明朝在北方的最后一根救命草。
《画外音》由于明朝的多位皇帝长期不理朝政造成了宦官奸臣专权,崇祯即位后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解决了大宦官魏忠贤,但此时北方的清兵屡屡进犯对明朝造成了极大威胁,而清兵最惧怕的就是被誉为大明“长城”的守关将领袁崇焕,那崇祯为什么要处死袁崇焕而自毁长城呢?
《正文》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由于是南方人所以崇祯皇帝私下称他为蛮子,这个称呼还是元朝的遗风,元朝一般称南边的人就叫蛮子,袁崇焕的才能当然主要在军事方面,即使在袁崇焕被杀前不久崇祯还是认为“守辽非蛮子不可”,崇祯心里很清楚守住北方只有这个蛮子,而袁崇焕不爱钱不怕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在当时明朝很多边关大将中鹤立鸡群深受将士的拥戴,袁崇焕的部队是明末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崇祯即位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并且监督登莱天津那边的军务,等于把辽东的全部防务交给了袁崇焕,这难道还不能看出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是多么信任吗。但仅仅过了三年袁崇焕就在北京的西四被凌迟处死,不仅凌迟处死而且传首边关示众。也就是说把他头砍下来到边关上给大家看。当然袁崇焕的死非常复杂,也有皇太极的反间计,这些都是袁崇焕致死的重要原因但最终要了袁崇焕的命,最终毁掉了自己北方“长城”的毕竟还是崇祯的决定,仅仅三年,对比起三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相晤,赐尚方宝剑到三年后凌迟处死,从崇祯对袁崇焕的无比信任发展到把袁崇焕处死这个变化是不是太快了,一个皇帝对那么重要的一个将领可以这样处理充分反映出他的多变、多疑还加上刚愎、果断,一个人的性格多疑猜忌往往的不果断的,一个人疑神疑鬼他很难果断,但要命的是这两种性格在崇祯身上都有,一面极度猜疑极度疑神疑鬼一面极度果断,所以他经常做一些根本无法挽回的事情。
《画外音》袁崇焕,一个让所有清兵心惊胆寒的将军最后却死在自己所效忠的崇祯皇帝之手,《明史》中记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而崇祯皇帝的多疑善变和刚愎自用还造成了另外一位大将军的冤死,导致了崇祯最终的煤山自缢,那这员大将又是谁呢?
《正文》杀掉袁崇焕使他没有办法抵御关外清兵的入侵,同时他还杀掉了贺人龙,贺人龙是什么人,是镇压李自成的一员悍将,当崇祯杀掉了贺人龙以后李自成手下欢呼雀跃,说什么“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说“好,把贺人龙杀掉了,从此取关中如拾草芥矣”,你杀掉了他我打关中谁都不怕了,因为李自成的部队是很忌惮贺人龙的,他是李自成的叛将对李自成的情况很了解,他投靠到官兵这边对李自成的打击是很大的,这位对李自成作战极其悍勇的将领也是被崇祯皇帝由猜忌到果断一下予以处决的,崇祯诛魏氏,也就是说杀掉魏忠贤是他17年帝王生涯当中最辉煌的事情,之后他的果断就屡屡用错地方,我还必须强调猜疑加果断是传统帝王给忠臣良将的一剂最毒的毒药。
《画外音》崇祯的多疑善变和刚愎自用害死了明朝能够抵御内忧外患的两员大将,结果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只得留下血诏自缢身亡。混乱之中清兵又乘机入关占领了京城,虽然明朝的军民奋起抗清但明朝已经亡势定矣。
《正文》崇祯皇帝死后当然还有一些南明的小朝廷,这些南明的小朝廷依然在抗击清兵,根据现在发现的史料南明的小朝廷也尽了一切的努力,有的去请传教士,从澳门买进火炮,请军事顾问,他们的军旗上居然画着十字架,南明小朝廷,南明小朝廷里有的太后、皇后都受洗入了天主教,南明小朝廷有一些比如皇后的教名叫海伦,还有一些皇宫贵妇的教名叫伊丽莎白,南明小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太监庞太监教名叫阿提留斯,阿提留斯就是特洛伊之战里面的那位大力士,南明为了抵抗清兵的入侵派一个波兰籍的传教士叫普里格,带了南明皇太后的诏书上面加盖了玉玺到梵蒂冈请求教皇派出十字军来帮助他们和清兵作战,但是气数已尽,明朝的气数已尽,最后也都归于灭亡。以后就是明亡清兴。统治中国276年的明朝彻底完结。但我们不能忘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明朝的城市经济和市民文化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任何年代,全国的府、州、县的城墙绝大多数是在明朝包上了砖的,在这之前这些城墙都是夯土,就像咱们现在如果到比较偏远的农村或比较偏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土坯房,在明朝之前很多城墙大家别以为真的有多坚固,在这些府州县都是土坯的多,而到了明朝绝大多数包上了城砖,四大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部在明朝成形,书法、绘画、建筑、戏剧、鼓舞在明朝完善,三大科技名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产生在明朝,然而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正是在明朝开始落后于欧洲,这里边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对付倭寇的海禁,当时中国东南沿海也就是中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主要口岸经常遭到倭寇的侵扰,来自于日本诸岛的武士、浪人到这里侵扰、来掠夺,为了应付这样的情况明朝实行了海禁的政策,而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出现了极其不正常的状态,这是导致中国从明朝开始整体性大规模地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证明只有开放才是真正的出路。《三字经》讲历史的部分其实也就是全书的第二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有的《三字经》版本一直讲到民国建立。这些版本我们知道是由很多后来学者增补的,其中很多是著名学者,如章太炎先生,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往下讲述了。
《画外音》《三字经》只用了两百多字就讲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人类起源到朝代更替,从开国皇帝到亡国之君,从领先世界到落后挨打,历朝历代的兴衰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我们现代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呢?
----------------------------------------
摘录网上:
朱由检--明毅宗 崇祯皇帝
公平来说老朱这个皇帝是比较勤勉的,其人很节俭,一心想重整大明王朝。但是大厦将倾,体制腐败,老朱一个人也是独木难支
下面是明朝皇帝列表
太祖高皇帝 洪武 31
恭闵惠皇帝 建文 4 孙
成祖文皇帝 永乐 22 叔
仁宗昭皇帝 洪熙 1 子
宣宗章皇帝 宣德 10 子
英宗睿皇帝 正统 14 子
恭仁康定景皇帝 景泰 7 弟
英宗睿皇帝 天顺 8 兄
宪宗纯皇帝 成化 23 子
孝宗敬皇帝 弘治 18 子
武宗毅皇帝 正德 16 子
世宗肃皇帝 嘉靖 45 堂弟
穆宗庄皇帝 隆庆 6 子
神宗显皇帝 万历 48 子
光宗贞皇帝 泰昌 1月牋子
熹宗折(心部)皇帝 天启 7 子
毅宗烈皇帝 崇祯 17 弟
以下为南明皇帝
安宗简皇帝 弘光 1 堂弟
绍宗襄皇帝 隆武 1 族祖
(永历)帝 永历 15 族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