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于万物而不厌

(2009-08-25 07:17:58)
标签:

弱于德

强于物

知音

诤友

闲适

杂谈

分类: 心底话语

读文小感与小记:

 

庄子《天下》篇对惠施批判的深刻性在于,能从此进一步把惠施的问题提高到“道通为一”的高度考察。如其结论为,“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

 

其中,“弱于德,强于物”,有的学者“德”诠释为“得”,不能说错。但是,总观道家对于“德”的使用,特别是这里的使用,应当说,这个“德”就是道。由于“强于物”即“囿于物”,所以就离道而“弱于道”。

 

看到这样的解释:弱于德的原因不在惠施的品格差,实在是因为他的学问太大了,准确点说,是他关于物的学问太多了,这就成了“强于物”。道家是讲究“不出户,知下下;不窥牖,见天道”,这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在这样的人看来,这睦强于物的能者,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小知,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小知间间”,只是缝隙中悄悄窥察自己,离开悟的大道,十万八千,简直就是南辕北辙。所谓“涂隩”也是指进达道之途太辽远了。奥,也做曲折阴暗说。

 

后边的话:“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则是一针见血,打中惠施问题的要害。对于天道而言,惠施囿于物的言辞之辩,挖苦地说,就如“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实在是太渺小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天下》篇并没有完全否定惠施,而能指出其“夫充一尚可”。就是说,惠施辩说的一技之长,一得之功,还是应当肯定的。当然,如能由此进于道,就更好了。但是,惠施不能“自宁”于道,却自甘“散于万物而不厌”,也就只能“以善辩为名”了。不难看出,在庄子及其学派对于惠施大才的肯定中,已经包含希望其“几于道”而不成的深惜和大悲。这种深惜与大悲,在《天下》篇结尾处,以声情并貌的文辞,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由常人观点来看,每个人的精力都有其自然限度,一个强于物的人,往往弱于人,即弱于人情世故方面的知识,而陷于与众不适的窘境。

 

惠施与众不同,却与指责这种不适的庄子很适,其中大有奥妙。看来,好朋友至少可分两种上,一是高山流水故事里的知音,再一种,就是诤言朋友。诤友是不可多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