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2009-07-28 15:55:06)
标签:

中国文化史

吕思勉

杂谈

分类: 随手翻翻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的他,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就说过,“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但是目前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比较重视,对吕思勉先生则相对冷落,这与他在学术界应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不相称的。加强对吕思勉先生学术的研究,对于科学地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和推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文化史》是吕思勉先生两大通史巨作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压卷之作。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吕思勉继承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社会科学的新思想,以“典章制度”和“理乱兴亡”两个板块构筑了其通史的大框架,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本书在述论“典章制度”与“理乱兴亡”两大方面均有出色成就。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称本书“从社会科学的立场,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

 

《中国文化史》分为上下册,上册讲“典章制度”,以文化现象为专题,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章,范围广博,取精用宏,多独到之见,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下册讲“理乱兴亡”,以时间顺序讲述从三黄五帝到民国时期的中国政治史,叙述简明扼要,脉络流畅,议论风发,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上下两部分合起来构成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全景的一个完整而精炼的描述。

目录


总序
编序
第一章 婚姻
家庭的起源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
婚姻之外的现象
近代女权的兴起
第二章 族制
亲族关系的起源
族制的变迁
继承之法
姓氏与世系
第三章 政体
部族时代
封建时代
民主的探讨
第四章 阶级
古代的阶级
资本时代的阶级
第五章 财产
所有制与经济的变革
社会改革
财产分配政策
第六章 官制
历代官制的变迁
官吏待遇
第七章 选举
古代的世袭与选举制度
科举制
官员的防弊之法
第八章 赋税
上古的赋税制度
秦汉后的赋税制度
近世赋税制度
第九章 兵制
历代兵制大略
历代兵制的变迁
第十章 刑法
古代法津的演变
法律的审定
刑法内容的变化
我国刑法的缺陷与改良
第十一章 实业
……
第十二章 货币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语文
第十七章 学术
第十八章 宗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淡淡消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