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书,编书和出书

标签:
书读书编书出书精神需求阅读过程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现在,书是越来越五花八门了。
刚刚看到,方舟子的文章《季“大师”盗用了我的文章》。文说:偶然发现百花文艺出版社去年出了一本署名季羡林主编的《百年美文(1900-2000):读书卷》,其中收有拙文《我的经典》。出版前既未征求我的许可,出版后也未寄送样书、稿酬,只能说是被盗用了。其实来征求一下我的许可,我是不会不答应的,为何这种举手之劳也不做?
书,是给人心灵滋润的,也就是说,书是让人信服的,其中没有半点假,可书也能成了人们标榜自己的代用品,读书的人呢,应该如何接受书中给人的明智呢。人最怕的是欺骗,欺骗有多种形式,当今,书在世上的欺骗是最不容易让人感觉的,但书,早就慢慢地在减退着它的作用。当然,我说的是虚假的书。对于真的书,我们只能说是很难得。当然,这也与人的读书心理有关。
读书,是一件脑力劳动,现在,我已经不敢用艰苦二字了,但,我依然认可,读书不是消遣,读书不是给自己增添的表面的华丽的外衣,读书也不是一个人的摆设,读书也不是烦恼后的出口。我的感受,读书,仅仅是一个人的精神存在,是自然需求。读书是要有消化和吸收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就是脑力劳动的过程,没有付出脑力劳动,书中的有益的内容不会成为自己心理的成长。读书,能够感觉得到,是心理很安静,大脑又在工作的一个过程。读书,要知道作者,要知道内容的背景,有可能的话,还要了解更多,这样,才是真读书,而不是把读书当成一个样子。阅读,是人对文字的一个深入交互的过程。
编书,一直是有的,挂着大名编书,在今天就更是铺天盖地了。我喜欢读一点人的文集或传记,这样的编书,哗众取宠。说到编书,还有很多个人的观点,暂不多言。
出书,是当今的时髦,能出好书,给人一个跳跃性的思维,记录着时代的印迹,这样的书还是少啊。
现在,出书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愿望和行为。我想,若出的书不能让更多的人来读,或说,世上已经没有更多的人愿意静静地读书,这书,出的还有价值吗?说到价值,的确,人与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至少有着层面的不同。普通人愿意把自己的文字做一个整体的记录,出出书来,自己保存和送给亲友,这也无可厚非。而一些所谓有学问的人,用各种名义出书,甚至有上述方舟子的情况,这样的书,让我们读着,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