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猩猩吧(转)

标签:
龙骨甲骨文火种王懿荣国子监林语堂好奇小屁孩杂谈 |
分类: 随手翻翻 |
师父说:“欲通‘小学’,当识甲骨。”懒徒不可雕也,见“小学”即晕,甭提鬼画符似地甲骨文了。不过对那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甲骨文发现经过,俺倒有些想法,瞎敲几句,娱人且自娱。
为照顾不明原委者,容我先掰扯一下那曲折的故事。(这事流传版本甚多,我觉着以下说法比较靠谱)
此事有三个关键人物,首先登场的是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农民李成,是他鬼使神差地在田头捡起了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又鬼使神差地将它搓成粉末,治好了自己的疥疮,接着萌生牟利之心,入城把骨片推销给药店老板。
第二位,也是主角中的主角,即清光绪年间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他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受家庭的熏陶,酷爱考古和金石文字学,著有《汉史存目》、《南北朝存目》、《福山金石志残稿》、《天壤阁杂记》、《王廉生石泉精选拓本》等三十多部具有颇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光绪六年王懿荣中进士,任翰林院修编,被朝野誉为“四大公车”之一,后任国子监祭酒。
[下图]王懿荣
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夏,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便请一位颇有名望的老中医来看,开了一剂药。过去的读书人都通几分医术,让家人去抓药前,王懿荣自己拿起方子瞧瞧,其中有一味药,名曰“龙骨”,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记得《本草纲目》鳞部中确记有“龙骨”一项,但有的说是龙骨头,有的说是鱼骨头,李时珍将这些说法并列存疑。王懿荣来了兴致,想自己做一番考证。他让家人从药房抓药回来后先给自己看看再送去煎。可是在家丁带回的药包里,王懿荣根本没找到什么类似骨头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王懿荣亲自跑到药房找答案,他了解到原来药房都是将“龙骨”这味药磨碎后,再交给客人的。事到如今似乎山穷水尽,这时就有了第三个关键人物的登场,他的出现使一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他就是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前不久,范维卿去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去收购青铜器,收获不佳。但听当地人说此处多有“龙骨”,是药材,就搂草打兔子收集了十二片。然后,范维卿来到京城,上老乡王懿荣那儿卖“古董”。一来二去,王就是没看上那些所谓的古董,但对老乡褡裢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有兴趣。他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十二片甲骨。就此发现了甲骨文。
外面的专家门早都分析过了,能发现甲骨文的人自身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他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古通今;第二他须对考古和文字学,有一定认识的人;第三他须有洞察力。洞察力是什么?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解释,洞察力是综合力加判断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能迅速抓住并澄清千百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而智力一般的人要费很大力气。
而我认为,以上三点是发现真理的必备条件,都它们必须由一颗小小的火种来点燃,没有火种,即便所有的真相就在眼前,还终将沦为一场平常的经过。这颗火种就是好奇。
正是王懿荣的好奇,使他一次又一次不自觉地靠近了与“龙骨”相遇的机缘。也正是因为好奇,让他手持“龙骨”反复观摩,从而引爆腹中的学识,激通了他独有的洞察力。呵呵,我怎么把这一过程写得像武侠片中大侠练盖世神功一样玄乎?
林语堂先生解释得比我逗多了,他认为,人类的文明开始于我们的先祖——猿人,在休憩时将同伴的眼睛和耳朵拨开来,漫无目的地翻动。人类用手去做嬉戏摸捉,实际上是好奇的本能在发展。好奇带来文明。童年的我们最容易好奇,而它总在成长的路上边走边丢掉,最终我们都将毫无兴致地生活在平淡无奇的成人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