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地面和沉稳性格

标签:
钱钟书杨绛人生追求往事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听杨绛谈往事》不是对一个家庭私生活的津津乐道,而是对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的推崇和对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的关注。
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女儿。
听杨绛谈往事
高
“剩下我(杨绛)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是因为杨绛曾经拥有过单纯朴素的家庭,他们与世无争,唯求相守,因此杨绛“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义”。他们一家人是幸福的,哪怕社会对他们有再大的不公,一家人都淡然处之。一个简单的知识分子家庭,牵着手走过了风雨人生。杨绛走到了人生的边上,回望自己走过的近一个世纪的道路,她看透了人情世故,又时常感伤。
相知的一家人无疑是幸福的。相互搀扶着度过那些坎坷磨难的境遇,这种往事是值得用一生来怀念的。“往日充满天伦乐趣的三里河寓所,冷冷清清,已不复是‘我们家’,杨先生只把它当作人生旅途上的客栈,在此歇息,‘打扫现场’。”家在何方,杨绛先生也不知道,她只是还在寻觅归途,在路上思念她可爱的一家子。钱锺书先生因身体健康的缘故入院治疗,接着心爱的女儿钱瑗离开人世,钱住院的同年十月,杨绛三姐去世,第二年大姐过世,一九九八年相守一生的爱侣钱锺书亦驾鹤归去。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心存忧伤,这样一连串亲人和自己离别的场景是让人心酸的,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难以抹平的精神伤口,更何况她当时已是年近九十高龄的老人。爱女离世,她还需要掩藏心中最深的痛楚对久居病榻的爱人隐瞒真相,她不希望钱先生因此受到刺激。至亲的家人没有告别相继远走,去了另一个世界,她孤零零,却依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她带着失去亲人的悲痛,独自一人,在人生的边上,徘徊寻思”。正是如此,我们才有幸在吴学昭的笔下听到了钱杨夫妇的精神旅程,在字里行间品读那些并不如烟的历历往事。我们好像正坐在杨先生的膝边,听她静静地述说自己的内心感悟,关于人生,关于文学,关于爱。落日的余晖洒进客厅,洒在杨先生饱经沧桑但坚毅乐观的脸庞,洒在一群对生命还有太多迷思需要解答的年轻人的脸上。
看罢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一书掩卷沉思,我试图从中找出钱杨二位老文人对世事的态度,“平和”二字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让我无法躲闪。钱杨二老才情学识为世人敬仰,他们从不去谋求一官半职,对于政治始终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清醒态度。杨绛父亲老圃先生不让孩子沾染政治的教益杨铭记于心,也兴许如此,使得他们避开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更为无道的虐待,他们牺牲了文人们最为珍贵的创作青春。而如此代价是整个民族付出的高昂学费,很少知识分子能逃脱幸免。杨绛曾经担任校长一职的私立振华女校在半个世纪的办学生涯中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其中她的前辈王季玉先生为学校奉献毕生心血,这样的导师深深感召着杨绛踏实做人,平淡处事。八年烽火连天的抗战,杨绛在苦难中磨练品性。隐忍是可贵的,杨绛似穿着隐身衣一般超脱了无聊纷扰,用有限的生命践行着自己对于学问的诺言。隐忍绝非懦弱无能,在大是大非上杨绛都拥有一颗博大的心,她在曾经三联事件中的作为展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钱锺书离世后,杨绛还要整理大堆的读书笔记、文物,她为了伤病的心找一块庇护处驻足。“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聚又相失,彼此失散了。杨绛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仍笔耕不辍,与我们分享着她的生命感言,仅是这一点就让我们心生惭愧。我们何尝不是花费大把的光阴做着无甚意义的事情呢?这让我想起来岁末去地坛书市淘书时看到的那么多满头华发的老人。他们在书摊前忘我地看书阅读,挑选了大量的书籍,这些已处暮年的老者们还拥有着学习的不懈劲头,对知识的不渝渴求。他们伫立寒风中认真看书的一幕幕我无法忘怀。他们在生理意义上无可避免地衰老,但心灵智识的年轻是我们难以揣测的。
钱理群在《我的精神自传》中不无忧虑地坦言,“最近二十年,把人的欲望不加限制地诱发出来。欲望的魔一旦被放出来,也很可怕,人们越来越多疯狂追求私欲,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不断,无情的利益争夺变得你死我活。”日渐浮躁的时代,每个人的心都随着烦嚣躁动起来了。读杨绛的往事,除了感到几分幸运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感动。许多人为了没有多大意义的东西争了一辈子,忙了一辈子,当每个人真正走到人生边上开始打量自己的时候,发现无非还是在金钱、荣耀、地位这些东西里面挣扎彷徨,不经意间疏远了本触手可及的幸福,可惜追悔莫及。更多的,我们需要精神的富足和灵魂的安宁,拥有属于个人的温暖港湾,当疲乏困顿时候可以依靠归属。纵使外界尘嚣不止,只轻轻关上门来,家庭、朋友还有书斋是你亲密无间的伙伴。这与遁世无涉,只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休憩,琢磨世道人心,思忖身前身后名,让一切无愧于自己的未见得多么纯净的灵魂。
听杨绛讲往事,其实也是在告诫自己应该如何负责任地生活。
后记:本来这篇文章是想在2009年元旦的时候在我的博客上发表的,但是因为感觉自己在对类似题材处理时永远陷入了人生这一宏大叙事命题的探讨,谈得过频,我希望在2009年以后能够少说一点这方面的思考,之前的记叙基本把我这个年轻人对于人生的探讨聊尽了,如果还有什么成熟的见解的话,我希望是在将来。我仍在经历人生,作为一个体验者和旁观者,我乐意与各位看客分享自己幼稚的探索,也期待自己能借此成长。同时,这篇文章是我2008的作品,也不想搁到来年。至此,“诗意的栖居”高翔博客2008的文章更新完毕,感谢所有曾经在我的博客驻足的朋友。我们2009年再见!
此文为高翔的文:所转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