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度和一个高度
(2009-01-16 04:26: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底话语 |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记得最早对爆炸这个词的引用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学教育学这门课的时候,一位让我感觉很不错的华东师大毕业的研究生毕业的副教授给我们讲,说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还画了一棵大树,来比喻知识的边缘和爆炸的样子,给我印象真的很深)信息,让世人只要有一丝丝的头脑在,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是传媒,还是第四传媒----网络,它们起的作用吗?
人啊,都是不服输的,无论在哪儿都是这样的。昨天单位搞春节庆祝活动,唱歌娱乐之后,还有跳绳、踢毽子、投飞镖、套圈等小活动,看着就是一个热闹,一说比赛,大家还是来劲的。近来我的跳绳可谓精典,能贡献上一丑,一是让我当裁判,二是不知为什么,不管什么形式的比试,早就让我厌倦了,只要有了争的概念,我远离,这好像在中学就明晰了不喜欢的念头。后来再能比的,就是高考了。大家很认真,我也就很公正地裁判着……
凡有人的地方,好像都是这样的,包括这博客。也许,人的生存的支柱就是对自己感觉良好,都感觉有东西能示给他人,这也是一个心态。
些许是做新闻的出身吧,一直不能摆脱取材、角度、立意等问题的干扰。做事,写,当真的有了冲动的时候,一想,干嘛啊,把自己的东西这样晒着。电视也好,报纸也好,负过那个小责任的时候,我给人强调,写啊,真实的未必就是要写的,但写的,一定要是真实的,要提炼,要看显要位置,要有给人的一种思想和情感。不能把自己感情好的人和事就当作人情来写。的确,我负责过的是这样做的,这是我对文字的钟爱。写博,有意无意贯穿了这些……
写和读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见多才能识广。当看到那些很有知识价值的文字的时候,当看到那些文字的定位都是世界级、国家级的时候,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虽然是自己写着自己的观点。会写东西的人,都知道文中是有实在记录着的,而单纯的实的记录非是有价值的,如天天的吃的什么,看到的什么。说心里话,好多看似漂亮的图片,真的让我看得很厌倦了。我喜欢的是那些有着性灵的文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今天人人都有一数码,数码一闪就张贴,给我的视觉没有了新意,感觉很疲劳,而文字,或文字带有适当的照片,才让心灵有着滋润,在安静中,有着自己的体味。
当然,文字照样也有垃圾感……真写文字的人,真会写文字的人,自己都是很隐藏的……记得文革的时候,当时是七亿人口,大家很忠诚,念着语录,跳着忠字舞,喊着万岁。今天回忆起来,人好像是少了人的本性。今天再来示给人,我们究竟怎样才是一个自己呢?其实,给人的自然是自己行为的叠加……
现在,能够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少了,也就更加喜欢了平淡和平静,自己示人的东西,也愿意是些流水般的东西,不想给任何人强加,也不想让人的心有多少动感。很担心,动了之后,再来回味有了“忠字舞”的感觉。静静地看,慢慢地想,细细地体味,这却成了我想表达和想吸收的东西,甚至不留下什么痕迹,就如,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感觉,是淡了呢,还是更深了呢,我说不上了。总之,我依然喜欢真实,喜欢一个极有品位的真实,喜欢很淡雅的感觉,喜欢很纯朴善良的心灵,喜欢默默地不放弃,喜欢长久……
还是梁实秋说的吧:绚烂之极归于平淡……